在视觉艺术领域,技术永远是最为重要的话题之一。技术可以改变艺术的形式和内容,甚至改变艺术的定义。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依赖手工的绘画、雕刻、工艺等传统艺术类型已经摆脱了原有的创作模式,正在应用数字技术寻求创新之路。
2016年,杰克逊·洪个人作品展“自动驾驶仪”在首尔瑞草洞近地点画廊举办,图为展出全景。其作品游走于设计和纯美术之间,被赋予崭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内涵。
© Jackson Hong
《金色美人鱼》,金汉泉,2022年,玻璃、金箔、喷墨打印、树脂、砂金石,7.5×7.5×6厘米。
《挑战》,金汉泉,2022年,玻璃、金箔、喷墨打印、树脂、摩卡石,5×9.5×8厘米。
《钢铁中的恶魔》,金汉泉,2021年,铝箔、喷墨打印、树脂,97×80×11厘米。
《树林中的宝石》,金汉泉,2021年,亚克力、金箔、喷墨打印、树脂,54×31×16厘米。
金汉泉将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接触到的亚文化,尤其是其中的中世纪幻象叙事,以像素图形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数据变身为可以摸得着的艺术作品。
© 金汉泉
20世纪90年代,苹果电脑公司面向普通大众推出麦金塔电脑以后,数字技术开始被应用于造型艺术领域。进入21世纪以后,计算机数字控制(CNC)加工和3D打印技术受到追捧,2020年以后,随着人工智能图像生成器在商业领域被广泛使用,造型艺术迎来了新的转折点。
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和去物性化。因此,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为艺术赋予物性的造型艺术俨然成为时代的逆行者。尽管如此,古典主义艺术也在通过对技术进行积极批判和重新诠释不断寻求创新之路。由数据驱动的数字化技术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理所当然会被当代艺术家应用到艺术创作之中。在20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年轻艺术家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开始挑战数字技术的局限,打造独特的作品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技术的融入,不同艺术类型之间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从表面上看,这虽然对传统艺术类型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却从另一个层面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什么是艺术,为艺术的发展厚植了更加丰富的土壤。在数字技术加持之下,绘画切换为雕塑,雕塑转化为数据,工艺品又以绘画形式呈现。摆脱了传统美术重材料和技法的局限,在数据和物品之间、数字技术和传统手工之间自由切换,彰显了传统类型在现当代的转型。
数据应用方式
金汉泉大学主修绘画。在一次采访中,他坦言:“近来很少在画布上创作油画作品。”作为数字化的一代,他更习惯于用电脑探索绘画世界。大学毕业后,他便决定在这一熟知领域大显身手。
金汉泉采用16位点阵角色扮演(RPG)游戏进行数字绘图。首先用电脑软件绘制图像,然后将数据用纸打印出来,再将打印出来的图像切换到石头、水晶、中密度纤维板等物质媒介上,让数据从数字世界转移到传统手工环境。用来装裱打印图像的相框或平板也采用手工制作,与作品共同完成叙事。这种手工艺术创作方法为观者带来一种感官上的创新体验,因此其作品被誉为“摸得到的数据”,在艺术界独树一帜。
杰克逊·洪的专业是工业设计,他是一位在设计与美术之间跨界行走的艺术家。他一直致力于探索具体语境下物品的可变性以及物品与人的关系。不仅如此,他还十分关注在数据技术加持下物品制作方式的视觉表达。他沿用工业产品设计模式,先进行数据建模,然后再将其转化为实际产品。但无论如何,数据的提取没有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精湛的技术也无从实现。钢板经数控机床切割、焊工折弯和焊接处理才能成型。
在杰克逊·洪的作品中,数字技术是必备利器,也是他希望摆脱刻板的制作流程和规范的具体体现。例如,在《交叉影线》系列中,他刻意使用错误数据制作图纸,以抵制追求标准化及零误差对艺术创作的束缚,探索全新的阐释维度。他设计的图纸极具个性,不再仅只强调功能,可以称做是想象中的X射线。
3D打印方式
2018年,在首尔市立北首尔美术馆举办的“杰克逊·洪的物品探索游戏展”。此次展览以儿童为对象,颠覆物品的原本用途,摆脱固定观念,为创造性思维提供方法和路径。
首尔市立北首尔美术馆提供,摄影:金相泰
《满足者项目》,金志旻,2021年,聚乳酸丝、不锈钢丝,自由组合。
2021年,金志旻个人展“嫉妒”在首尔清潭洞采艺术空间举办,展出了他近年来采用3D打印技术创作出的一系列讽刺现代社会消费欲望的作品。
金志旻提供
金志旻原本主修雕塑,但却一直热衷于纯手工缝制,用针线拼接缝合品牌商标。他以当前的消费社会心理为创作主题,作品形式从传统手工转换为数字艺术。尤其《笑脸图》项目是3D打印技术一次十分有效的应用。采用数字技术,可以迅速制作出完全相同的图标,从而通过大量堆积实现某种表达,并利用这种幽默的方式传达个人对主题的理解。
然而,3D打印也并非万能,金志旻还融合了传统雕塑技法。例如,在《颅骨》系列中,他采用传统雕塑技法制作素坯,再对素坯进行3D扫描,转化为数字化数据,打印出另一幅作品《着色N. 108》。他还用这些数据创作出大型作品《内外》,因为数码打印的尺寸是可以随意调整的。
吴世粼的专业是水墨画和金属工艺,她融合多种艺术元素和工艺技术,营造出超现实主义的视觉效果。2022年,她在位于首尔梨泰院的铸造首尔画廊举办了个人作品展——“森林温度仓”。参展作品都是她将3D打印技术与陶瓷制作完美融合的产物,这些作品采用寓言的形式剖析人类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的种种矛盾,与其早期作品的主题——“模仿与欺骗”一脉相承。
吴世粼的作品从远处看,很难分清哪一部分是陶瓷,哪一部分是3D打印。为了使用3D打印完成产品创作,她使用了网上开源平台的建模数据,借助3D软件将数据拼装、变形,采用FDM(熔融沉积建模:将材料在熔点以上的温度下熔化后,画出一定厚度的线条并堆积成型)打印机打印出来。她将分辨率不同的材料采用相同的条件打印,因此作品看上去有一种似真似幻的超现实主义之感。
织出来的像素
吴世粼一直在探寻“艺术作品的原作”在资本主义体系下是如何被复制与改变的。近来,她开始将传统工艺技法与最新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拓展了作品的主题意识。图为2022年在首尔梨泰院铸造首尔画廊举办的个人展“森林温度仓”。
© 卢京
《突如其来的规则-海湾-2》,车升彦,2017年,涤纶(丝)、颜料,230×455厘米。
车升彦的作品乍看上去好似一幅平面图,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是采用织造技艺完成的。车升彦一方面回顾20世纪美术遗产,另一方面跨越东方和西方、视觉和触觉、精神和物质的边界,探寻抽象绘画的现代意义。
© 车升彦
车升彦主修纤维艺术和绘画,在现代语境下重新定义传统织造技艺。她自我介绍说:“目前正尝试采用织造技法重新创作20世纪抽象绘画中感兴趣的作品。”
她的代表作有《突如其来的规则-海湾-2》,融合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海伦·弗兰肯瑟勒的《海湾》和韩国画家李圣子的《突如其来的规则》创作而成。她用电脑将李圣子的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再根据像素的平面构成重新设计成织造数据,用提花织机打印出来,最后在打印出来的纺织物上应用弗兰肯瑟勒的“浸泡染色”手法。这一创作试图通过织造和染色,将规则构图与不规则构图在画面中同时呈现出来。
在创作过程中,她还不断审视语言与织造技艺之间的关系。她将语言数据化、代码化,用来织造图案。她用转换器将“Before your birth(在你出生之前)”“Your love is better than life(你的爱胜过生活)”等句子转换成代码并设计成织造草图,然后在此基础上完成织造。这可以看作是模糊语言和艺术边界的一种尝试。(李民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