메인메뉴 바로가기본문으로 바로가기

null > 상세화면

2019 SUMMER

特辑

寺庙饮食:摆脱欲望和妄想特辑 1去除贪欲的饮食

韩国佛教寺庙自古流传下来的饮食和用餐方法最终希望贯彻的理念是,把一餐视为净化心灵的途径。即便只是一顿饭,也希望藉此断绝对占有的欲望与执念,进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因此,寺庙中的一餐是使心灵得到清静的另一种修行。

人们来到位于全罗北道扶安郡的来苏寺参加寺庙寄宿 活动,体验钵盂供养。寺庙寄宿为普通人在山寺体验 修行者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机会,目前全国已有130多 座寺庙推出了这项活动。钵盂供养是寺庙寄宿活动的 重要组成部分。

小的时候,我便跟随母亲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去寺庙。母亲把从农田里收获的谷物带去供奉给佛祖。自去寺庙的三天前,她就格外忌口,尤其是不吃肉食。另外,去寺庙当天,她凌晨就起来洗头和沐浴,就好像能把沾染在身体和心灵上的污浊之气全都洗掉一样,虔诚之极。母亲趴在佛像跟前,一边磕头,一边小声祈愿。

我虽然年幼,但并不厌烦自凌晨开始匆忙准备跟母亲一起同行,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能吃到斋饭。我想我在寺庙里吃的第一餐可能是小豆粥。将煮好的红豆捣碎,再把米放进滤过的红豆水里,熬出来的小豆粥别有一番滋味。特别是将糯米粉搓成圆圆的鸟蛋形放入小豆粥里,熬出来的糯米圆子,模样既可爱,味道也很美。接过一碗小豆粥在母亲身边食用的记忆至今还栩栩如生。在寺庙里吃小豆粥的缘由是,因为相信小豆粥的红色能驱除邪恶的鬼怪、不吉利的运气以及偶然的灾祸。除了小豆粥,有时也会吃面条或将各种野菜放进热米饭里拌着吃的拌饭。

不过,斋饭对年幼的我而言,吃起来终究是有点味道寡淡,因为里面既不放肉,也没什么甜味、咸味或辣味。因此,我感觉吃饭的时间特别长,又特别乏味。我开始喜欢上寺庙里食物的清淡味道,是过了很多年之后的事了。

极简的食谱
成人之后,我去寺庙有多种原因:为了与老僧人们交谈,为了给报纸写介绍寺庙的文章,也有暂时为了摆脱俗事、让身心放松而去的时候。虽然去寺庙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每次从寺庙回来后,都能感觉到身与心均比之前更干净,思路更开阔,各种贪欲也少了。

随着去寺庙次数的增加,我发现寺庙的日常事务分得很细:有全面打理寺庙生活的僧人,有负责茶的僧人,有侍弄菜园子的僧人,有管理饮用水的僧人,有做主食的僧人,有负责副食的僧人,有准备做饭所需柴火的僧人,还有为了取暖烧炕的僧人,他们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我还发现,在寺庙里几乎所有食材都是自给自足的,都是通过僧人们的劳作获得的。我听说在寺庙里有这样一句话:“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有一次,我去寺庙的时候,看到所有的僧人都在挽着胳膊腌泡菜;还有一次,他们正将煮好的大豆做成一块块的曲酱挂起来。

我记得曾读过一篇文章让我吃惊不已,文章介绍僧人们为了能集中进行修行而住在禅房里的生活。这篇文章使我因为“为我所有,为我所用”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感到自责。韩国的僧人们每年的夏天和冬天均有三个月的时间聚在一个地方集中进行修行,称为“安居修行”,这个地方称为“禅院”。在这段期间,寺庙会格外用心,以使僧人专注于修行。

僧人们的饭食非常简单,每顿饭除了米饭、汤、泡菜以外,只提供三四种小菜。根据记录禅院生活的文字描述,禅院的生活规范是让头脑清醒,让脚温暖,进餐八分饱。禅房里的每日伙食量也让我大吃一惊,以主食为例,每人仅有三合(容量单位,一合约等于180毫升)。早上喝粥,中午吃米饭,晚上只吃点粗粮饭。副食以蔬菜为主,偶尔能吃到豆腐、紫菜和海带。真是极简的食谱。另外,不到饭点是不进餐的。

无欲之心
深受韩国人尊敬的僧人中,有一位性彻大师(1912-1993)。他曾说过:“让我们正视自己”,“让我们帮助别人却不让他们知道”,“让我们为他人祈祷吧”。这些简明扼要的话深深地震撼到了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师进行了长达8年的“长坐不卧”的修行,并且过了十年足不出寺庙的生活。大师圆寂之后,他留下来的全部遗物只有补了又补的破旧长衫、黑色胶鞋以及手杖。他生前的食谱也如此简单。曾长期侍奉过性彻大师的一个僧人这样描述他是如何用餐的:

“性彻大师的饮食非常简单。由于是无盐食物,就无须煞费苦心地调味了。他吃的小菜,不过是五六根茼蒿,五块切成2-3毫米厚的胡萝卜,一勺半黑豆酱。再加上将土豆和胡萝卜切成丝煮成的汤,以及盛在只有儿童饭碗般大小的碗里的一碗米饭,这便是他的一顿餐食了。早饭则是用半碗白米粥代替米饭。”

简而言之,性彻大师的用餐方法是少吃,减少贪欲。控制摄入植物的叶、茎与果实的数量,不能感觉到饱。我不免怀疑,仅凭这点食物能否保持健康。他把一顿饭视为为了修行而吃的药,仅摄入勉强支撑身体的量。他认为,对食物产生的贪欲,是一种偷盗之心。另外,对食物的贪欲也能使人变懒,所以他非常警惕来自口腹之欲的诱惑。

韩国大部分寺庙入口处的柱子上一般都写有这样的语句:“入庙门前,丢掉你所知。”人活在这个世上,不免会有分别之心、自满之心、颠倒之心等,而这句话旨在教你放弃这些。在韩国,寺庙这个空间是净化心灵的地方。既然如此,那么净化心灵后,又将带着何种心境回去呢?彻底被颠覆的心又将被重塑成何种心灵呢?它应该指的是宽厚的、清澈的、不虚伪的、爱护其他生命的、慈悲的、无欲的心。而且为了拥有这样的一颗心,就需要减少所有用来吃、睡、穿的东西。韩国的这种佛教传统,延续了相当长的岁月,每当这样的传统出现松动和瓦解时,那些众志成城的僧人们便将佛教传统扛起来。为了让修行的僧人们能恢复到清净的状态,他们开展了“自净运动”。他们通过挑水、劈柴、向园子里撒种等劳动,使寺庙中自给自足的生活成为了自净运动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活动。

在冬季寒气逼人的早晨,就着几样小菜,不闲聊,只是默默无语地吃饭。此时,我看到了自己正咀嚼着、吸收着食物的身体,以及清醒的头脑。

寺庙寄宿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茶道”体验,其中包括喝茶、听 僧人讲经说法以及交谈。普通人平时近距离接触寺庙里僧人的机会并 不多,所以这是他们非常期待的时刻。

饮食的规范
挑选食材并少量进食的韩国寺庙在饮食上还有其他一些规范。进餐的时候须不语,不许闲聊,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吃的行为上。在这一点上,我在江原道的月精寺以及全罗南道的华严寺吃过的早餐对我来说非常特别。在冬季寒气逼人的早晨,就着几样小菜,不闲聊,只是默默无语地吃饭。此时,我看到了自己正咀嚼着、吸收着食物的身体,以及清醒的头脑。随后,脑海里突然生出“我来到这个世上,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的想法,这使我瞬间热泪盈眶。

《诫初心学人文》是高丽王朝时期的僧侣知讷(1158-1210)为僧人们的修道生活所写的著作,里面就有关于用餐礼仪的内容。

“用餐的时候,喝东西或嚼东西时不要有声音,夹完东西放下时一定要小心,不要抬头四处张望,不要挑拣是否美味,默默地不要说话,不要心生杂念,要懂得获得并吃下食物只不过是为了防止身体消瘦以及开悟而已。”

无论谁吃,寺庙里的饮食都不过是一件为修心所做的事。在寺庙里,偶尔也会给僧人们准备特别的饮食。我就曾几次幸运地在寺庙里吃过这样的特殊饮食。在闷热的天气可以吃到土豆面片汤、面条或糯米饭等,面条在寺庙里是最受欢迎的。即便只是听到“面条”这个字眼,僧人们也会笑逐颜开。

在我所吃过的寺庙饮食中,有一些特别印象深刻的。比如:秋天用盐腌制过的咸萝卜,到夏天洒一点凉水吃;把霜降前摘下来的南瓜叶放进融有大酱的淘米水里,煮出来的南瓜叶大酱汤;将萝卜叶晒干后制成的各种小菜;炖或炸过的莲藕和牛蒡等等……此外,还有从寺庙拿回来的锅巴,在家煮成的汤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饮食中所蕴含的精神
在寺庙吃过的东西中,我还很喜欢僧人们给我喝过的茶。我曾去过位于全罗北道南原的实相寺,当时有一位在田里干活的僧人热情地用上面飘着一片梅花花蕾的绿茶迎接我。那是一个春天的午后,那杯茶的余香至今还未散去。

近年来,寺庙里的饮食深受许多人的欢迎。人们试图从吃得太频繁以及贪吃加工食品的饮食习惯中摆脱出来,这一趋势在当今社会逐渐蔓延,这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现象。在城市中心也出现了一些制售寺庙饮食的饭店。另外,学习寺庙饮食的制作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各自家庭中的做法也很值得肯定。

基本上,寺庙里的饭食是从动植物获得的食材,但争取最大程度上不伤害其他生物的食物,禁止肉食的理由也在于此。佛经上讲:“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由此可知,佛教是如何看待我们所摄入的食物的。

我一天天地活着,每当感到自己的内心如同覆满灰尘的镜子时,每当不知满足,所欲求的东西越来越多时,我就去山里的寺庙祈祷和静思。当一顿既简单又朴素的饭食摆在我面前时,不禁使我回头反省那颗如藤蔓般缠绕着的充满欲望的世俗的心。坐在干净的寺庙里,通过静静的思考,我会放下那强热的欲望。(金粉红译)

文泰俊诗人
安洪范摄影家

전체메뉴

전체메뉴 닫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