메인메뉴 바로가기본문으로 바로가기

null > 상세화면

2021 SPRING

《岁寒图》,
终归国民怀抱的宝物

《岁寒图》是朝鲜王朝后期杰出学者金正喜于1844年在其流放地——济州岛创 作的画作,常常被称为韩国文人画的精髓。这幅名画一直是个人收藏品,去年刚捐赠给国立中央博物馆,政府即授予文化勋章予以庆贺。国立中央博物馆举办了特别展,迎接这件历经漫漫旅程最终归入国民怀抱的国宝。

2020年12月8日,韩国政府向13名为保护文化遗产做出贡献的人士颁发勋章。受勋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艺术品收藏家孙昌根。因为他是最高荣誉——金冠文化勋章的唯一获得者,而且该勋章授予尚在人世者的情况非常罕见。

“他曾多次将毕生收集的国宝、宝物级文物毫无条件地捐赠给国家。特别是2020年1月, 他让无价之宝《岁寒图》成为全体国民的共同资产,可让公众更容易分享文化遗产。”

关于授予孙昌根勋章的原因,文化遗产厅做出如上解释。2018年,孙昌根曾向国立中央博物馆捐赠过数百件艺术品和文物。当时,他本想捐赠所收藏的所有艺术品,却在最后一刻抽掉了一件,那就是《岁寒图》,可见他对这幅画的眷恋之深。

《岁寒图》,金正喜,1844年,纸本水墨,23.9厘米×70.4厘米,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国宝《岁寒图》卷轴中长约70厘米的画作部分。金正喜在左侧拼接上另一张纸,在上面写下跋文,跋文中借用《论语》中的语句比喻自己的处境和心情。这幅画以松树、柏树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茅屋展现流放地——济州岛孤独荒凉的景色,被评价为朝鲜王朝时代文人画的代表作。

《阮堂先生海天一笠像》,许炼(1808-1893),19世纪, 纸本彩墨,79.3厘米×38.7厘米,韩国爱茉莉太平洋美术馆收藏。朝鲜王朝时代后期山水画大师许炼所绘的济州流放期间的金正喜。该作品的灵感源于描绘中国诗人苏东坡的《东坡笠屐图》。金正喜素来尊敬苏东坡,许炼作为金正喜的学生深知这一点,便将老师的形象投射到《阮堂先生海天一笠像》之中。

恩师创作于流放地的礼物

《岁寒图》卷轴1974年被指定为国宝第180 号,全部展开后长达1469.5厘米。其中,由金正喜(1786-1856)绘制的图画部分长约70厘米, 其余有一部分密密麻麻写满了他人的鉴赏文字。因此,有必要将《岁寒图》画作本身和后来装帧的卷轴区分开来理解。一幅鉴赏文字比图画更长的卷轴是怎么形成的呢?

金正喜出生于18世纪末,当时的朝鲜半岛由朝鲜王朝(1392-1910)统治。这个时期,欧洲掀起了反对路易十六的法国大革命;美国经过8年的战争,于1783年宣布独立。朝鲜王朝却与世界历史剧变相距甚远,仍然是一个深受邻国——中国影响的儒教国家。与此同时,以部分学者为中心的实学活跃起来,近代开始慢慢萌芽。

作为王室的远亲,出身富裕家庭的金正喜对考证学和金石学等多方面都很感兴趣,很早就掌握了先进学识。24岁时,他还跟随作为使臣访问清朝的父亲到燕京(现在的北京)与饱学之士进行交流。他的雅号秋史、阮堂广为人知,他在文人必备素养——诗、书、画方面都很出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独创了自成一派的字体“秋史体”。

19世纪的朝鲜王朝处于政治混乱时期, 年幼的君王相继登基,外戚势力达到了极点。实学、天主教等新思想或新传入的宗教引起了保守统治阶级的抵制,将政敌流放至远方的现象屡见不鲜。金正喜也遭到诬陷,在1840年55岁的时候被流放到了当时最远、最险恶的地区——济州岛。不能走出家门的残酷流放生活持续了8年零4个月。

流放期间,他一直遭受疾病的折磨,还经历了妻子亡故的悲痛,唯有书法和绘画为他解脱。对当时的他来说,译官弟子李尚迪(1804- 1865)通过船寄来的珍贵书籍和燕京最新消息可能是他莫大的安慰。李尚迪经常把去中国时费心收集的书籍寄给在流放地孤独度日的老师。

《岁寒图》是这一时期金正喜送给李尚迪的画作。画中央是一幢简朴的房屋,松树和柏树呈左右对称状矗立,其余全是留白。金正喜在画的左侧拼接上另一张纸,在上面画上格子,用工整的笔迹写下了对此境寄书一事的感激之情。然后引用《论语•子罕》中“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句,画的标题即来自该引文的前两个字。他用“岁寒”来隐喻济州岛孤独的流放生活,表达了逆境中不变的师生情谊。

在总长度达1469.5厘米的《岁寒图》卷轴上, 有弟子李尚迪拿到老师金正喜送给自己的画作后请16名 中国文人写下的鉴赏文字。

这些中国文人诠释了这幅画的含义, 强调了君子恪守情操的重要性

金正喜是朝鲜王朝时代最优秀的书法家和金石学者。 他在画的左侧拼接上另一张纸,写下了对弟子李尚迪的 感激之情以及自己在流放期间的心境。

这幅画的第三位收藏者金准学(1859-?)于1914年写下的“阮堂岁寒图”五个字和感怀诗。

 

 

跨越国界的漫长旅程

收到老师的《岁寒图》时,李尚迪正准备前往中国。他激动无比,带着这幅画来到燕京。在欢迎他来访的聚会上,聚集了17名中国文人,李尚迪给他们看了老师的画作,请他们撰写鉴赏文字,其中有16人为他题了词,这些词句流传至今。他们大多提到了君子恪守情操的困难和重要性。

这本卷轴上共有20个人的鉴赏文字,除16 名中国人外,其余4人是韩国人。这背后也有很多故事。 第一个拥有者李尚迪去世后,这幅画传给他的弟子及其儿子,辗转易了一次主之后,在20世纪上半叶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被日本学者藤冢邻(1879-1948)收藏。身为京城帝国大学中国哲学系教授的他,痴迷于金正喜相关研究,在收集大量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得到了这幅画,后于1940年回到日本。

为了拿回这幅已越洋到了日本的画, 曾研究过金正喜书画的书法家孙在馨(1903-1981) 于1944年找到了当时担任东京大东文化学院院长的藤冢邻。他说:“你想让我做什么,我都可以做,请你把那幅画转让给我。”但藤冢邻以自己也尊敬金正喜为由,拒绝了孙在馨的恳求。孙在馨毫不气馁,在两个月间每天都去找藤冢邻,终于在当年12月拿到了画,不但分文未花,还被藤冢邻称为“你是有资格珍藏《岁寒图》的人”。此事发生后的第二年3月,东京遭到美军轰炸,藤冢邻的大部分研究资料毁于火灾。

1945年8月15日,朝鲜半岛结束了35年的日本殖民统治,获得解放。孙在馨欣喜异常,为《岁寒图》卷轴争取到了3名当时代表性学者和政治家的鉴赏文字。他们抒发了光复国家的激动之情,并称赞从日本人手中拿回《岁寒图》的孙在馨。他在重新装帧丝绸卷轴时,留下了多处空白。似乎是想获得更多的文字,却未能如愿,卷轴的相当一部分如今仍然是空白。

后来,在1971年竞选国会议员时,因为需要资金,孙在馨出手了包括这幅画在内的多幅书画藏品。收购这一画作的人就是通过人参贸易获得巨大成功的开城出身的企业家孙世基(1903- 1983)。他对韩国文物有着超乎寻常的眼光,对金正喜的作品尤为重视。继承其收藏品的就是去年获得金冠文化勋章的长子孙昌根。

历经两个世纪,《岁寒图》辗转流传于韩国、 中国和日本,曾给许多人带来灵感,如今作为数码时代新作品的素材得到了重新解读。

法国媒体艺术家让-朱丽安•普斯通过黑白视频作品 《岁寒时间》对《岁寒图》进行了现代诠释。

卷轴的末端写有4位20世纪韩国人的赏析, 其中有学者,还有政治家。
卷轴的最末端是汉学家郑寅普(1893-1950)的赏析。 他对金正喜的心境进行了剖析,还表达了对这幅画失而复得和祖国光复的喜悦。
书法家吴世昌(1864-1953)对在二战最后关头从炮火纷飞的东京费尽周折将这幅画带回韩国的孙在馨的勇气大为赞赏。
著有《蒙古游牧记》等著作的中国学者张穆(1805-1849) 留下了代替致信金正喜的鉴赏文字。

21世纪法国人的解读

2020年11月底,国立中央博物馆举办了纪念捐赠《岁寒图》卷轴的特别展《恰似冬去春来:岁寒•平安》展。在此之前,这幅画虽然展出过几次,但公开整个卷轴还是自2006年以来的第一次。本次特别展将持续至2021年4月4日,有一点值得特别关注,那就是具有“前言”性质的黑白视频作品《岁寒时间》。在这部时长7分钟的视频中,作者记录了济州的风和浪、不停吐丝的蜘蛛和茂密的松林等,给人强烈的孤独感。

制作这一视频的媒体艺术家让-朱利安• 普斯在接受《中央日报》采访时说:“《岁寒图》让我感触良多,但我认为最强烈的是孤独感……新冠疫情无疑加剧了这种感觉,即便是生活在大城市里,也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 这部视频作品突显了精致的美感,可以说是21 世纪的法国人在《岁寒图》上留下的鉴赏文字。历经两个世纪,《岁寒图》辗转流传于韩国、中国和日本,曾给许多人带来灵感,如今作为数码时代新作品的素材得到了重新解读。(S.R.译)

姜惠兰《 中央日报》记者

전체메뉴

전체메뉴 닫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