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中叶,朝鲜国王以杜绝奢靡之风为由禁止生产织金锦。此后,包括王室在内的上流社会对织金锦的消费需求通过从清朝进口来满足。从此,流传千余年的织造技术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我们访问了在扶余郡韩国传统文化大学任职的沈莲玉教授的工作室。她经过数十年的艰辛调查、研究和实验成功恢复了完全被人们遗忘的织金锦织造技术。
韩国传统文化大学传统美术工艺系教授沈莲玉端坐在自己复原的纹织机前,亲自演示16世纪的织锦缎的织造过程。平时,沈教授带领传统纤维研究所的研究员轮流守在这里。
对于过去,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当看到题为“终于揭开过去制作金线的秘密”的报道时,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过去的纺织品”。我们是不是连如何制作金线都不知道,却一直在讨论传统服饰的金丝图案?被称为文化遗产的那些东西,它们的过去究竟要追溯到哪里呢?
破解金丝之谜“近期大量出土了朝鲜王朝时期的服饰。服饰复原,韩国的技术是响当当的。是采用古代的针线法恢复原貌。问题在于面料,用从东大门市场买来的纺织品制作百济、高丽、朝鲜王朝时期的服饰,这就相当于只复原了一半。”
一直用温柔平和的语气介绍其日常的沈莲玉教授,此时声音突然变得坚决和紧绷了。在其他国家,服饰复原往往以复原面料为基础,形态复原被排在第二位。但是这在韩国很多时候却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用胶水将金箔粘在传统高丽纸上,提高光泽度,切成细条,制成传统的金丝。
“特别是像有金丝图案的织金锦,用纹织机手工织作的传统已消失了很久。朝鲜王朝后期英祖(1724-1776在位)以杜绝奢靡之风为由,于1733年下令禁止织造织金锦。此后,金丝工艺失传。岁月流逝,进入20世纪之后,所有工艺基本上靠自动化来完成。只剩下自动化作业模式的织机,其速度以分钟来计算,但是却只能‘平面’作业,不能‘立体’作业。”
徐有榘的《林园经济志》是朝鲜王朝时期实用技术的集大成之作,沈莲玉分析了该书收录的纹织机图解和从中国引进的纹织机。在研究了其他古文献和现存资料后,她首先着手进行纹织机的复原。那是长6米,高4米的一个精巧木架。此后她还考察了可称得上是过去宫廷和两班家庭服饰精髓的金丝图案。金丝是使图案熠熠生辉的材料,沈教授从金丝开始着手研究。要先了解金丝的制作过程,于是她和学生一同分析了国内外111种文献和68件中日韩文物。通过这些研究,终于有了新发现,即金丝并非是将金子像线那样抽出来,而是用胶水将金箔粘在传统高丽纸上后,提高光泽度,切成细条而成。
“对高丽王朝时代的金丝进行一番科学调查后,发现了韩国传统楮皮纸的成分,与一起出土的佛经用纸一样。由此得出韩国也制作和编织过金丝的结论。在中亚和西亚地区用的是皮子,而不是纸。皮子经过打薄拉伸之后,会变得比纸还要薄。在皮革不是很充足的地区,则会选用动物的肠子。日本和中国均使用纸。只不过日本用的是荛花属树皮的雁皮纸,中国用的是用桑树和竹子制作的桑皮纸和竹纸而已,采用的树种跟韩国不同。可以说由此解开了一直未被阐明的一个谜。”
但是,她并没有停留于理论阐释。她想亲眼看到金丝,想用复原的纹织机亲手织出那个时代的织物。复原可谓是探寻未成熟条件的过程。要搞清楚制作金线使用的楮皮纸如何制作,要不断观察最佳状态的胶水浓度,还要确定金箔和纸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间和对环境的要求。
其实最难把握的是剪切工序。将贴有金箔的高丽纸切成0.3毫米宽的细条,这需要用心去做。为避免误差,只能不停地将刀刃磨得锋利,而此时人的感觉和集中力同样需要经受住考验,才能完成这道工序。将如此艰难得到的金线挂到纹织机上织制图案时也需要专注,因为哪怕一丁点的杂念也会扯断金线。最后,她成功地复原了采用金丝织造的高丽王朝时期织金锦一件、朝鲜王朝时期织物两件,使在漫长岁月里无人问津的这一手工织造工艺得以重见阳光。
将贴有金箔的高丽纸切成0.3毫米宽的细条,这需要用心去做。为避免误差,只能不停地将刀刃磨得锋利,而此时人的感觉和集中力同样需要经受住考验,才能完成这道工序。将如此艰难得到的金线挂到纹织机上织制图案时也需要专注,因为哪怕一丁点的杂念也会扯断金线。
发现的瞬间对自己取得的成果,她谦逊地表示:“这不过是传统纤维复原的一个小成果而已。”早在十几年前,她已从技术史角度对韩国传统织物史进行过系统整理,汇集成了一本韩国传统织物图解资料集《韩国织物五千年》。不愧是著有这样一部巨著的作者,她在说明过程中拓宽了复原一词的外延。她解释称,织物复原如同拼图一样,需要用那些一定数量的拼图块来完成整个作品。漫长岁月里,那些埋在地下的织物总是免不了遭受这样那样大大小小的破损。她总是从那些“布块”之类的小线索开始着手。通过一一分析布块的性质还原出完整的织物,通过考证复原残缺的图案,这就是她所开展的织物复原。
传统纤维研究所朴基赞研究员正在使用纹织机编织金丝图案。
她在整理建于8世纪的佛国寺释迦塔拆解过程中发现的织物碎片时就是这样做的。“那是破损严重的织物,基本上看不到图案,纤维散落一地。所以只能一缕一缕清点线结。数量多达数万缕,整整数了三个月。最后找到了图案,查明那是用出色技艺织造的五彩荷包,并恢复了其原貌。在统一新罗时期织物毫无遗留的情况下,这次可谓是很有意义的一次复原。”
她还跟我们分享了其他新发现的瞬间。她回忆道,有一次在看似金箔的碎片中找到了微乎其微的纸成分,并将其认定为是金线残迹。此外,还有决定性时刻——考证出独特的扭曲状布块是百济时期的棉,由此将棉花传入朝鲜的时间从之前广为人知的14世纪提前了700年。“还碰到过貌似饰物的小布块,它竟是由十五六种金丝织出的布块一块块拼接而成的。金箔和刺绣等所有工艺技法都有应用。实在是太漂亮了,所以一遍遍看不够。”
她的织物故事细腻而又丰富。“丝绸的搭配能力非同寻常,还善于展示自己的华丽,富于变化。苎麻布非常优雅,不能乱动。
不是说绿茶的最后一炒比喻为‘像洗涤苎麻布’那样得似炒非炒嘛!可见苎麻布是非常挑剔的,因此它也是一种需要展示其固有特性的布。棉布虽然看上去简朴和纯粹,也比较呆憨,但却是最不好打理的织布。因为是用棉绒纺出的纱线,所以织之前很容易断。”
变得单一的现代服饰生活
据她介绍,目前韩国生产的传统织物种类有500多种。尽管人类的生活从织物怀抱中开始,也在其中结束,但是有很多织物种类,我们却未曾见过和触摸过。为此,她举了一个“四季夹衣”的例子方便我们理解。“最近市面上的四季夹衣搞垮了织布。传统的韩服可是分季节的。有适合像近期这样的天气穿的面料,也有再冷了之后穿的面料。盛夏时节会穿苎麻布和银条纱,天气转凉后会穿生丝纱。中秋过后就选择熟库纱,此后会穿罗纱,更凉时穿加薄棉的罗纱和四季皆穿的棉布,随后绫会登场。近代后,还用锦缎制衣。不同季节使用的面料不胜枚举。”
在供暖未普遍化的年代,人们只能靠衣物来战胜身体感受到的季节变化,自然也不得不细分包裹人体的衣物面料。这一点,强调设计胜过面料的现代衣物是绝不会了解的。
她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让织物自己讲故事:既然祖先能将织物织得如此精细,希望这样的细腻能够惠及当代,能够让织物固有的美感和魅力充分展示出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她指出,传统织物是为现代美术提供灵感的宝库。虽然故事以织物作为开始,但是故事的结尾终究还是指向了人生。
金丝图案使得丝织物更加富有立体感,更加高贵和华丽,自古以来,不仅用于服饰,在庄重的织物上也被广泛使用。
师徒
“对于我而言,织物……意味着‘成为我自己’。吃饭睡觉固然重要,但是我经常会思考为什么将衣放在衣食住行首位的问题。我觉得是织物让我成为我自己,让你成为你自己。”
关于沈教授是如何传授人和人生的理念,沈教授的弟子琴多云(音)在被问到“对个人而言,织物意味着什么?”的问题时做出了上述回答。沈教授泡茶时停了下来,再三强调地表示:“因为这些弟子,传统纤维复原研究所的所有工作才得以启动、运作和完成。”为了打破这一片刻寂静,我又提问:“最想从教授那里学到的是什么?”而回答可以说超越了问题本身。“我跟随教授,好像不能用教授在哪方面富有魅力或者哪一点优秀这样的概念来解释。好比跟孩子一出生,就自然地和父母建立了一种与生俱来的关系一样,可以说存在本身已构成了一种联系。我现阶段的学习亦是如此。正如我今天穿的衣服一样,是最令我感到舒服和自然的了。”
弟子脸上一副一切皆顺其自然的平和神情,沈教授静静地望着弟子。每当讲述成就时,她都不忘提及韩国传统织物研究的奠基人、恩师——闵吉子老师。此时她的万般思绪,也都写在了脸上。她在想什么呢?也许她是再一次忆起了恩师的那句“最重要的是过像人样的人生。有自我才去做学问,不要因为学问而遗失自己”?抑或是她记起了与恩师的最后一面,恩师给她留下了一句:“我要感谢你,你没对这些书籍生贪念,而是靠自己一本一本吃透”后,将多年翻阅的藏书都赠予了她?沈教授的眼神中充满了故事,但是我没有往下追问,而是起身离开。那里留有很多关于师徒二人的故事,“织物和人”为话题定将绽放出更多的来自古时的生活故事。(菊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