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尔老市中心景福宫附近,有一家名叫“秘苑年糕铺”的店铺,继承了朝鲜王朝时代宫廷年糕的传统。这家有着70年历史的招牌老店的第三代主人安尚敏,为了保证年糕最纯正的味道,每天都在默默履行着自己的使命。
8年前,第3代店主安尚敏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这家有着70年历史的秘苑年糕铺。虽然他将店铺商标和年糕的包装设计得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但却坚持采用传统制作方法。
店前没有招牌,只有一面可以看到内部的雅致的落地窗,上面是小小的瓦片屋顶。走进里面,货架延伸上去的天花板上也有瓦片,木制门和地板让人仿佛置身于韩屋大厅廊台一般,货架上整齐精致地摆放着五种年糕,恭候着客人们的光临。
在这些年糕中,以该店声名远扬的盒饼最为引人注目。盒饼是将核桃、栗子、松子、大枣切碎,加入柚子、蜂蜜、桂皮粉搅拌成馅,包在糯米里,做成便于食用大小的米团后,再裹上一层炒过的豆沙蒸熟。据说盒饼起源于高丽王朝末期(918-1392),朝鲜王朝时期(1392-1910)成为君王生日筵席上的御用年糕和富有的两班贵族人家享用的上流社会食品。小心地咬着沾满豆沙的年糕,坚果酥脆香醇的口感中有一丝柚子蜜汁的清爽甘甜轻轻掠过,令人回味无穷。盒饼的食材昂贵,制作工序繁琐,是普通年糕铺中难得一见的老手艺。
口感细腻
自2017年起,首尔市陆续在历史悠久的店铺中评选出独具价值的店铺,指定为“老店”。秘苑年糕铺也是其中之一。由于颇负盛名,介绍这家店铺的报道非常多,这些报道记录下了这家老店的过往今来。
“负责高宗(1863-1907在位)和纯宗(1907-1910在位)御膳的朝鲜王朝最后一位尚宫韩熙顺(1889-1972)把宫廷年糕的制作秘方传给了洪看连(1925-1999)。1949年,洪看连开了一家年糕铺,起名‘秘苑年糕铺’。1984年,洪看连将年糕铺传给了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进店做学徒的侄子安仁喆。”
现在站在货架前的安尚敏正是安仁喆的儿子,他自23岁开始学习制作年糕,至今已有14年了。8年前,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这家店铺,成为店铺的第三代主人。他奔忙于厨房与前厅,笔者好不容易搭上话。我问他,朝鲜王朝的最后一位厨房尚宫将手艺传给他的姨奶奶,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这背后一定饶有趣味。但回答却让人意外。“我都是从父亲那里听到的,好像姨奶奶也没有给父亲讲得很详细。”
安老板回答任何问题都很简洁,他说自己原本话就不多。工作至今有14年了,问他的知与不知,答案都大同小异。“几乎都会做,父亲都传授给我了。”问他有没有拼尽全力却无法完成的事,他回答“从来没有”。我又问“和有着40多年制作年糕经验的父亲相比,有还没学会的手艺吗?”
“也没有,我做得更好。我稍微改变了一下口感后,销量增加了,评价也不错。如果说以前的蒸糕很有嚼劲儿,那现在的口感是不是更像松软的磅蛋糕呢?”
我问他制作年糕时,是否考虑了年轻人的口味偏好。他说是按照自己喜欢的口感制作的。我很好奇第三代主人,在年糕上可以看到些什么呢?
“我常常在想,虽然高品质年糕的评价条件有很多,但口感,也就是味道,不是最重要的吗?要看是不是每个年糕都保留了特有的筋道口感。好像也不需要其他标准吧……是什么决定了味道?米粉颗粒、水量、盐这三种吧。特别是米粉颗粒。这是因为米粉是不是磨得细小均匀决定了年糕是不是筋道,是很快就变硬,还是保持很长时间的软糯。”
他无心夸耀自己的职业,他的回答一贯如此。虽不断被各类媒体报道,名声在外,但无论是与烘焙店合作开发新品种,还是开设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甜点咖啡店,他都从未提起过这类计划。
紧跟时代的味觉
这是秘苑年糕铺的内部,利用韩屋瓦片砌成的天花板,使整个店铺显得古色古香。2017年,这里被首尔市评选为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店。
注意到细微口感变化的同时,他也注意到了年糕和店铺的外观。虽然大部分客人是老主顾,但他也考虑到了新客人,特别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如何让他们对年糕产生好感。他摒弃了把年糕垒好多层后用保鲜膜缠起来的古老摆放方式,也不再使用粗糙的泡沫盒。他将每块年糕都独立包装,并借鉴国内外知名面包店的包装样式重新设计了店铺商标和包装纸。他还推出在白色纸盒里精心摆放几种年糕的漂亮礼盒,此后年轻人的购买量占到总销售额的30%。
但他的创新尝试并未触及年糕的核心味道。在他的创意里,看不到杂乱或匆忙不安。70年来,这家店每天用同样的方式制作同样的年糕,他继承了下来。那种不容许商品无人问津的技术,也是在漫漫岁月中固定为顾客的口味并得到证明的纯正技术,他游刃有余。从他身上,可以感受到经验老成者的淡定从容。他和父亲一样,坚持使用上等的国产食材,他的话让人不禁点头。当被问到如果降低哪怕一种食材的质量,年糕的味道是否会有很大变化时,他做出无从知晓的表情。
“也许会?但我一直只使用同样的食材,不太清楚会有什么变化。”
当被问到,制作需要十多种食材完美融合的“盒饼”时,哪道工序最难掌握,他第一次迟疑,很久才回答。
“我不清楚什么难,什么容易。我从来没去其他店学习过,一直只在这里工作,所以根本就没办法比较,也不知道该对您说什么,怎么说……”
1. 苑年糕铺最有名的盒饼,也是安尚敏最喜欢的年糕。咬着沾满均匀细小豆沙粉的年糕,各种细细切好的坚果和甘甜的柚子蜜汁味道溢满唇齿间,令人回味无穷。
2. 这是双甲皮饼,将去皮的红豆煮熟后捣碎,包入粳米,做成年糕。然后将两个年糕叠在一起,捏成唇状。
3. 将充分浸泡后的糯米蒸熟,加入蜂蜜、红糖、老抽,调制成浅褐色,再放入分成两半栗子和四等分的红枣,然后加入香油,搅拌调匀,再次加热蒸熟后,在上面铺上一层松子。
勤恳日常
在蒸汽缭绕的厨房里学习和长大的他说,父亲为了蒸走盒饼里去壳红豆的水分,连续站在锅前几个小时炒制红豆的背影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他因此下决心继承家业。他不辞辛劳,心中只想把这件劳动量与收益不成正比的小事做好。无心大学学业的他,退伍后马上回到店铺,每天从凌晨3、4点开始学习。
他扎根于此的年糕店就是他的全部天地。
“这些年,最困难的是什么?”
“24小时都和家人在一起,有时会因一些琐事拌拌嘴,仅此而已,别的就没有了。”
“现在好像店铺也逐渐步入正轨了,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会不会松懈或麻木了呢?”
“我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店铺经营过程中,有意料之外的事吗?比如生活满意度下降。”
“嗯,一忙起来呢,没有这种感觉。该休息就休息,一家人常常一起去旅行,一条心。”
“关于如何运营,今后有什么规划吗?”
“没有,就像现在一样每天工作就可以吧。”
他无心夸耀自己的职业,他的回答一贯如此。虽不断被各种媒体报道,名声在外,但无论是与烘焙店合作开发新品种,还是开设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甜点咖啡店,他都从未提起过这类计划。他只是说,会更加专注于更为重要的年糕制作事业,有可能会精减品种。
他的回答让我这个提问者感到有些怅然。我这才反省过来,我期待他与我的先入之见吻合,即我是不是事先认为继承“家传老店”的年轻老板肯定在考虑重新诠释传统或者创新……于是,一些人不足为奇的平凡日常生活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和父亲一样,他以店为始,以店为终,日复一日。如果订单多,就多做点;如果卖得快,就心满意足地收工。他不随意同其他职业的人做比较。他相信,不必为遥远的未来而急于奔跑,更应该做好今天的事情,以平常之心迎接明天的到来。
他的生活已经融入店铺,推开光滑发亮的木门走到街上,似乎有什么东西一起涌了出来。我想,应该是勤恳日常的价值和平凡生活永不疲倦的节奏吧。尽管世上任何一条街巷都曾经鲜活,但这些勤勤恳恳的日常生活的价值却很难得到关注。这些平凡的生活一向微不足道,但在沉浸其中的某一个瞬间,却会绽放美丽。(尹悦、景莹译)
姜信哉自由撰稿人
安洪范摄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