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帽是韩国男子的传统官帽,现如今已经完全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其制作技术却依然被完好地保留下来。有一对母女献身于笠帽制作,她们将竹子煮、晾、劈成细条后抽取竹丝专门编织笠帽帽檐。
张顺子从外祖母和母亲那里继承了笠帽遮阳帽檐的制作工艺,保存和传承了济 州女性长久以来的手工艺传统。她精湛的手艺备受认可,2000年成为国家非 物质文化遗产——笠帽遮阳帽檐工艺的传承人。
笠帽是韩国的传统帽子,但只用“帽子”一词无法准确定义。笠帽是过去身份高于一定等级的成年男子佩戴的帽子,他们相信:外出时,必须身穿长袍、头戴笠帽才算穿戴完毕。不仅如此,如果服丧期间因特殊情况无法为祖先守灵,要头戴大方笠,以此表达自己无法面对天日的悲痛心境。
如此可见,笠帽曾经不仅是男子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是礼节的象征,同时它是区分身份的工具、承载思想的器皿。但19世纪末以后,随着西方生活方式的扎根,笠帽连同它所有的意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失,成为了只有在历史剧中才可以看到的“老物件”。但让人惊讶的是,这种在日常生活中消失不见的物品,其制作工艺却完好无损地被保留了下来。
笠帽的制作分三道工序,一是制作圆形的遮阳帽檐;二是制作中间高耸的帽身部分;三是将这两部分合到一起,完成全部工序。每道工序的工艺制作和传承都彼此独立,这种分工作业的模式延续至今。因此,仅获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号——笠帽制作”传承人的就有四人:一名遮阳帽檐工匠、一名帽身工匠、两名笠帽工匠。换句话说,笠帽的制作并非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完成,一个人即便可以做得近乎完美,但从最终的成品来看,终归是不完整的。
在细细回溯笠帽漫长历史的过程中,我结识了一家人,她们将笠帽作为了生活的重要根基。母亲张顺子,从外婆和母亲手中继承家业,2000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笠帽遮阳帽檐工艺传承人。女儿梁锦美,三年前,作为第四代传承人,正式开始从事笠帽制作。母女俩将遮阳帽檐制作由家中女性传承至今的故事向我娓娓道来。
用来交换大米的事业
“其他人的妈妈到了蕨菜季都去山上挖蕨菜,春天去海边赶海,我妈妈就只做这一件事。妈妈总是说,只有干这个才能挣到米吃。每次放学回来,妈妈都不让我靠近她身边。她总是说,坐远点儿,靠后坐……呼气里的水分会沾到帽檐上。”
在生活艰难时期,对于济州港附近五个村子的女人们来说,用竹丝编织帽檐是她们生活的命脉。村子里不去赶海的女性,都集中在帽檐共同作坊——“遮阳帽檐厅”里编织帽檐。做好的帽檐装船运往陆地,在统营、礼山等地与帽身组装,制成成品帽子,在全国范围内销售。张妈妈连年幼女儿嘴里的呼气都防得紧紧的,她做出的帽檐在济州地区首屈一指。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遮阳帽檐工艺的传承曾一度断代,张妈妈之所以获选,凭的是长期以来的好口碑。
“小时候,和伙伴们一起到村子的大户人家编帽檐,像玩一样。大家比赛看谁先编好一圈,一圈就是一个遮阳圆环。一大清早去把帽檐篮子放好,然后吃口饭再赶过去。因为谁都想坐在窗边,所以早点去占位置。那时候没有电灯,帽檐得在亮的地方慢慢编才行。”
张顺子年轻的时候想做生意。父亲教导她,“不要给人家打零工,要自己努力,学会开拓,把它变成自己的事业。”爸爸的教诲一直指引着张顺子,所以她挑战做竹子生意,供应做帽檐用的竹子。每次去陆地,在潭阳的竹园里一待就是60天。
“得在长到20个月的毛金竹当中找那些竹节比较长的。但那种竹子往往不太多。刚竹竹节长,比较容易找到,但是太硬,弄不好会伤到手,而且也很难抽出细丝来。当时借了一个院子比较大的房子,用马车拉来10根竹子,用锯把竹子一节一节锯断了。弄不好的话,会把出丝的断口堵住,抽不出丝来,所以截竹子也是一门技术。哎,现在想想,简直是什么苦活都做过了,但不管怎么样,11年的时间,挣了很多钱。”
后来,她又做橘子生意,挣了更多的钱。43岁那年,她才决定继承编织帽檐这份家业。做帽檐最重要的是从竹子里抽丝,她和竹子打交道的辛苦经历帮上了大忙。倒上烧碱和草灰,把竹条煮两天,然后晾晒,在晾干的竹条上用刀劈出小缝,然后抽出细丝——这是抽竹丝的关键。张顺子说,她可以在削成1厘米宽的竹条上抽出50-70根丝,按粗细分,共18种,有的比发丝都细。
张顺子的女儿梁锦美继承了母亲的事业。母 女二人正在抽取竹丝。倒上烧碱和草灰,将竹 条煮两天,然后晾晒。将晾干的竹子劈成一厘 米宽的竹条,从中抽取50-70缕细丝。
编织遮阳帽檐是将竹条弯成圆形,放在圆木 板上,每四根最细的竹丝编织起来,从最中间 朝外编织,越到边上,竹丝越粗,保持匀称。
比发丝还细的竹丝
“虽说是用刀劈出小缝,但眼睛看不出来,所以都是靠手感。每次抽完都特别伤手,但抽的时候感觉不到,因为精神一直集中在竹条的尖上。”
张顺子的指甲已经变得很厚,完全扭曲了,指纹也磨没了。她用指尖编竹丝。将竹丝放在圆木板上,每次编四根,看上去并没有什么高难的技术。殊不知,这需要考虑间距,根据间距选用粗细适当的竹丝。离帽身近的地方间距小,要用最细的丝。越往外间距越大,要用粗丝。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匀称,在18种不同粗细的竹丝中,要使用300-500根,才能完成一个笠帽,在这一过程中千万不能破坏的就是匀称。身旁的女儿梁锦美说:“遮阳帽檐越宽、越密实,笠帽看上去越有品味和威严。”她还补充道,阳光透过密实的遮阳帽檐在佩戴者脸上留下淡淡的光影,可以让人领略到笠帽固有的品味和美。
“工匠们把用竹子做的遮阳帽檐和用马尾做的帽身装配到一起的时候,要用竹丝或丝线缝上,或者在上面再套上一层绢布。做工这么精细的帽子全世界都罕见。最近在电影或各种视频上看到的笠帽大部分都是仿制品,和真正笠帽有天壤之别。”
张顺子的指甲已经变得很厚,完全扭曲了,指纹也磨没了。她用指尖编织竹丝。将竹丝放在圆木板上,每次编四根,看上去并没有什么高难的技术。殊不知,这需要考虑间距,根据间距选用粗细适当的竹丝。
将人生放入展览馆
在我们谈话的间隙,张顺子总是愿意提起一个地方,那就是2009年落成的笠帽展览馆。
“道政府说遮阳帽檐作为文化遗产没有任何价值,所以我就直接去了文化遗产局,拿到了8.9亿韩元的资助。他们说不能随便找地方乱盖,我就把3000坪果园卖了,用这笔钱买了一块800坪的地,捐赠给济州道政府。一直到开工,不知遭到了多少鄙视,吃了多少苦。”
展览馆把她的财产、记忆、信仰和走过的岁月统统汇聚在了一起。
“我正在犹豫是在村里当里长还是去参选道议员的时候,文化遗产局催促妈妈赶紧立一个继承人。我当时很纠结,这份工作太孤独了,只能一个人干,不是吗?后来考虑再三,我决心要做有意义的事情。我坚持编帽檐,经过十几年的等待,终于在62岁那年成为传承人。我当时想一定要在历史上留名,就打算建一个展览馆,从那时候开始省钱。”
这位决意将全部人生都倾注于展览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年近八旬,在她的身边,女儿已经继承了她的事业,靠编织遮阳帽檐开启了新的人生。梁锦美的专业是视觉设计,曾在首尔做设计师,禁不住母亲苦劝,三年前辞去工作回到家乡。
“我从来没想过要做这个工作,虽然说子女当中一定得有人继承,但我都觉得和我无关。没想到这个工作落到我头上了。我想最大的原因是我没有成家,时间比较多吧。到目前为止,出于责任,我在尽力干,但一边靠种橘子维持生计、一边集中精力搞传承并不容易。您问笠帽的销路?一年也卖不了几顶。因为得三个工匠一起做,所以一顶笠帽的价格要超过1000万韩币。”
但她知道作为第四代传人的使命和定位。竹丝细且易断,因此她尝试提高竹丝的韧性,将其商品化,还抽空研究如何将帽檐的编织技术和材料现代化。她说,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制作完整的济州笠帽,完成将整个工艺一体化的使命。听着女儿的话,张顺子不停地称赞女儿品性纯良,有能力。她对女儿说,自己已经准备了足够多的作品,已经铺好了路,只要女儿不贪玩,专心做好自己的作品就行。女儿笑着反问母亲,难道不想想自己做出了多大的牺牲?母亲也笑着半开玩笑似的说,也可能是牺牲,但在她看来是很容易做到的事。一对感情深厚的母女各执己见,互不想让。最后,张顺子说:
“上班总会有退休的那一天,所以我让她学技术,走上传承人这条路,一辈子过得有人样。我特别自豪安排女儿走上这条路,自己夸自己干得好。我死了,有女儿接手一切,所以我知足了。”
她向我们介绍了展览馆的内部情况,分析游客的内心想法。她问我,展览馆还有什么不足之处,人们会不会感兴趣前来参观。我的回答应该不至于辜负她的期待。我陷入了思索,思考着母亲为了保护传统倾尽全力的意志和欲望,思考着女儿为把这项事业传承下去而担起的责任。(李民译)
朝鲜王朝时期成人男子外出时佩戴的笠 帽,流传至今,形态不一。系帽绳经常用琥珀或 珊瑚等宝石去装饰,更增添了笠帽的美。ⓒ 徐宪康
笠帽常见于历史剧中,佩戴笠帽更能够彰显男 子的个人风范和品味。精致密实的笠帽帽檐会在 佩戴者的脸上留下淡淡的一道光影,更加提升形 象魅力。ⓒ 绿蛇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