메인메뉴 바로가기본문으로 바로가기

Guardians of Heritage > 상세화면

2019 SPRING

向往“无心笔” 的执著

在西方的钢笔和铅笔传入之前,东方所有的记录和绘画都是只使用毛笔书写和绘制的。因此,制作毛笔是不可不倾注心血的工作。这位师傅放着如今简便的制作方式不用,坚守繁劳的传统工艺,他称自己的笔是“把命都拼上的毛笔”。

柳弼茂师傅正在检查用白山羊毛制作的毛笔笔尖是否合格。 他把里外都用上等天然毛制作的无心笔当作自己制笔工作的 重中之重。

“书法初学者不是来买我的毛笔吗?我一般会犹豫一会儿,最后还是会卖出去。然后总是后悔。用不了多久,那人就会用不愉快的语调打来电话,说周围的同事甚至老师都认为‘这枝笔没做好’。来买毛笔的人直接退还绝大多数是因为这个。”

柳弼茂(忠清北道第29号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笔制作工艺传承人)在自己制作的毛笔和市面上笔店里卖的毛笔之间明确划清了界限。

“我敢说,市面上99%的毛笔是把尼龙毛和动物毛混在一起的,是用人造毛再加上硬毛做成的笔芯制成的。所以,对于用惯了不管是谁都能立马驾驭的毛笔的人来说,用我的毛笔自然不习惯。”

无心笔

即使不使用人造毛,笔毛里混入硬毛的毛笔,笔腰也是坚硬的。虽然落笔容易,便于驾驭,但运笔单调。这并不是说,结实硬挺的动物毛本身不是好材料。毛笔中有用黄鼠狼尾巴毛或马尾巴毛等硬毛制成的硬毫笔,也有用山羊毛或鸡毛等柔软的毛制成的软毫笔,还有把硬毛放在里面、外面包上软毛的兼毫笔。

有时候,他还会制作混用几种甚至15种毛的毛笔,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兴趣和用途做出选择。不过,柳师傅指出的问题是韩国的毛笔文化正在逐渐适应以大众毛笔为标准、坚守和传承传统毛笔的意志逐渐减弱,他对这样的现实表示感叹。他说,“无心笔”是自己制笔工作的重心,传统毛笔的核心也正在于此。无心毛笔,指的是里面和外面同样使用高品质天然毛制成的毛笔。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最为推崇的笔就是无心笔。无论笔力多强的人,如果不特意花心思去适应,连执笔都不容易。因为没有笔芯,所以很难随心所欲地运笔。换一个角度来说,无心笔笔尖敏锐柔绵,往往会创造出乎意料的线条,效果可谓千变万化。‘至柔者至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好的毛笔有四德。笔毛腰部硬挺而有柔性,笔头饱满而圆润,而且笔毛润开后毫尖平齐,从根部到笔尖要逐渐变细,末端要尖,这样才是好笔。”

经过十年的摸索,柳弼茂终于制作出了木鱼毛笔。顾名思义,木鱼 毛笔是将毛笔与木鱼相结合。为了创作出更加精致的毛笔,他还在挑 战制作各种样式的毛笔杆。

他制作毛笔的40多年,就是了解笔毛的过程。他说,所有动物的毛都可以用作笔毛。在毛笔是唯一书写工具的年代,人们用所有可以得到的毛制作毛笔。黄鼠狼毛、兔毛、猪毛、獐子毛、鸡毛等等,甚至连人的胎毛也成为制笔的材料。但人的毛发仅限于胎毛,剪过胎毛之后的头发就不能用作笔毛。这是因为,毛笔用的毛必须有被称为“毫”的纤细毛尖,因刀剪而产生断面的头发末端只能用来制作短秃的毛笔。

最近常用的笔毛材料是白山羊毛。山羊毛可用作多种规格的笔毛,可以用来制作从小楷到大楷的不同毛笔。例如,山羊的后背毛、脚跟毛、胡须等可分别用来制作不同的毛笔。他说,他主要使用山羊后腿内侧的毛。说话时,他还拿出带着毛的羊皮给我们看。

“毛越往末端就越亮越透明吧?因为变细变纤巧了。带有这种颜色,意味着内部组织紧密。往下看,到接近皮的根部会怎么样呢?白色越来越深了吧?这是因为组织密度变小了。但是,大多数笔工连靠近根部的毛都要用,才能做成更大的毛笔,收更多的钱,所以连最先断掉、最脆弱的这一部分,也都当作材料充分利用。我是把根部剪掉这么一段后再用。在大楷笔上,把它推到连接笔杆和笔头的部分——笔斗里3厘米。目的仅仅是为了制作能使用更长时间的毛笔。其他笔工听到这种话,也许会说我疯了。可能没有人会知道,但我不能放弃。因为我相信这是有价值的事情。”

对传统技法的钻研

处理笔毛的工作是困难的。他说,单单从原始毛皮上拔毛的动作,也要苦练5年以上才能像模像样。他从不吝惜在准备笔毛的时候消失在指尖的时间。在扎毛前去除毛中油脂的过程也是如此。如果有残留油脂,笔毛就储不住墨,墨汁会洒下来。为了控制墨流,他沿用了旧法。在毛上覆盖燃烧粗糠留下的灰,再用韩纸裹住,用砧石按压一年去除油脂。富含油脂的貉毛、马尾毛、牛耳毛则要埋在人来人往的大门口,就是为了多被踩压。

“从20年前开始,我采用了这种至少四代之前一直口传沿袭的方法。但除了我之外,大多数笔工都用热处理法来清除油脂。把厚铁板烧热,压在毛上。这样可以在10分钟内去除油脂,但是毛会受到很大的损伤。使用一段时间,毛会变松,而且会不断脱落。但是现在谁也不认为这个方法有问题。”

他一直在钻研正在逐渐消失的韩国毛笔传统工艺。开始用植物性材料代替动物毛制作毛笔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很久以前,植物纤维是昂贵的动物毛的代用品。葛纤维毛笔具有羊毛的柔软性,同时能够自然地展现出飞白的粗犷韵味。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成功地制作出葛纤维毛笔,从此开始用各种植物纤维制作毛笔。紫芒笔、茅草笔、棕笔等,多达数10种。制作毛笔时,如果说动物毛的核心是“扔掉和挑选”,那么植物纤维的核心则是“敲打”。敲打是以时间和认真投入为前提的。

“纤维质要劈分到不能再细。除了不断地敲打,别无他法。最少要五千到五万次。劈开之前,材料所带的淀粉、汁液都要吐出来,只留下纤维。如果太用力,纤维会断裂,所以要像哄孩子一样轻轻敲打。像葛这样的材料,光加工过程就需要三个月。”

虽然没有一页可依赖的文献或资料,但他还是循着口传琢磨着技法。他会自问自答,如果活在300年前、500年前,该会怎么办,现在的方法就是这样摸索出来的。

“古人非常有智慧,每个人都是工程师,也是科学家。虽然没有任何现在的科学装备,但他们知道他们应该知道的东西。我想,追寻他们的足迹本身就是我在这个世界上要起的作用吧。”

位于忠清北道曾坪郡的柳弼茂工作室是赞助者从2010年起无偿租赁 给他的。在这里,他可以专心研究传统毛笔。作为成果的一部分,曾 坪民俗体验博物馆正在举办回顾他四十多年毛笔人生的企划展示会, 展览将延续至今年12月底。

制作好笔的自白

他10岁丧父,为了生计,13岁从老家忠州进京,辗转于餐馆和工厂之间。他先是在假发工厂里卖苦力,靠吃提神药通宵干活。1976年,在亲戚的劝告下他到毛笔作坊工作。虽然在回顾往事时笑着说“一辈子和各种毛打交道的命”,但在第一次拿到毛笔时,年幼的心灵也觉得“现在可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活下去了”。在“睁眼就干活,吃完坐下就干活,干到犯困才能糊口”的毛笔工坊里,他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经过几次危机,学了12年手艺之后,他自立门户,开始自己制作毛笔。

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他觉得生活终于有了起色时,韩中建交却导致廉价的中国产毛笔占领了韩国的笔店。笔工们纷纷另谋出路,韩国毛笔市场的毛笔质量逐渐向中国廉价毛笔下滑。直到近30年后的今天,这种状况还在持续。穿过那黑暗的隧道,他坚持的只是“基本”。按照基本要求,他不断地审查自己和自己的毛笔。

“好的毛笔有四德。笔毛腰部硬挺而有柔性,笔头饱满而圆润,笔毛润开后毫尖平齐,从根部到末端要逐渐变细,末端要尖,这样才是好笔。笔工一致认为,再大的笔也要能细致入微。古人说,用写大字正文的笔写小字的落款是‘格调’。儒生们,认为在书写同一部作品时中途换毛笔并非君子所为。从这个故事来看,如果可以写大字,而写小字有困难的话,就是该换笔的时候了。”

柳师傅对不满足基本要求的笔毫不留情。哪怕只磨损了0.1毫米,笔尖就难以合拢的低劣毛笔,因此短短两个月就结束寿命的毛笔,他不认为是毛笔。他对初用时很好控制所以连初学者也认为是好毛笔的毛笔十分警惕。但他说:“要怨就怨笔,不能怨人。”

“现代人只上三个月的电脑补习班,就能用电脑无所不能。人们想在短时间内被称为书法家,想在比赛中拿到好成绩,怎么可能喜欢我这种光执笔就需要十年的毛笔呢?如果所有的笔都那么难以驾驭,那么爱好书法的人很快就会消失吧。所以,我并非不理解如今这些人的这种欲望和心理。”

好的毛笔应具备四德,柳弼茂师傅特别指出,只有大字和 小字都能写好才是最好的毛笔。

精工出珍品

为了制作更加持久耐用的毛笔,他将毛的组织密度较低的 根部切掉,只用内部组织稠密、坚硬的部分做材料。

所以他说,自己停止“营业”已经20年了。他无家无舍,住在由赞助者无偿提供的房子里,但这是他自己选择的人生,不埋怨任何人。笔工当然必须只做毛笔,如果心里有了卖不掉的担心,工作就会搞砸。每当想到自己所站的位置时,他就会更加投入到毛笔的世界中。他希望他的毛笔制作更有诚意,于是连笔杆的制作都包揽了下来。

他有时候会亲手加工竹子,在笔杆上刻上数十字的诗句;有时候会用螺钿装饰整根笔杆;有时候也会粘上桃仁、莲子等,尝试制作从未见过的笔杆。最近,为确保经久耐用,他还亲自给笔杆上漆,还制作了与笔配套的笔架。我们请他细细回味40多年的岁月,挑选出一枝最珍贵的毛笔。他说,这句话可不能在毛笔面前说。

“每一枝毛笔都有故事。有的笔可以讲半天,有的笔则有几天几夜的话题。如果我不担心糊口,我甚至一枝都不想卖。或许是一厢情愿的贪念吧,我十几年前就发誓说,只卖给识宝人。其中也包含着对自己的告诫。我是在鞭策自己,如果没有特别之处,就不是柳弼茂的毛笔。所以我才敢说是‘把命都拼上的毛笔’。用心才能做出宝物,人们才会给予肯定。我就是抱着这种想法坚持过来的。”

例如,把木鱼与毛笔相结合的木鱼毛笔是构想十年的产物。他还记得把这一构想从脑海中掏出来付诸实践的那些日子,以及其间不断变化的思绪。研究木鱼毛笔的那段时间,他把心神完全集中到了毛笔上,“感觉毛笔是身体的一部分”。笔尖粗糙的稻草毛笔也自有他的深意。从某种角度来说,它简直是类似刷子的未完成品,但他认为这会是一枝能灵活表达的毛笔。

“任何时刻,任何工作,都要做到它本来应有的样子。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就随用户自己决定吧。如果是由我来决定,那会很可笑,而且没有必要。”

这就是刚直不阿,有时略显冲动的笔工——柳弼茂。笔者问他,毛笔是什么。他有备而来似地随口即答。最初的30年,是自己靠毛笔生活。但自那以后,更多时候觉得是毛笔在依赖着他。他曾走过艰难孤独的道路,如今脸上不时显现出充实感,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这样了。(S.R.译)

姜信载自由撰稿人
安洪范摄影家

전체메뉴

전체메뉴 닫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