메인메뉴 바로가기본문으로 바로가기

Features > 상세화면

2018 SUMMER

特辑

济州:充满石头和传奇故事的岛屿特辑 4当济州的石头遇见 泥土和火

济州陶器是在用石头而不是泥土垒成的窑里烧制的。在铁器时代到来之前, 这些历史悠久的陶器曾经主宰着火山岛居民的日常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 合成材料制品问世,之后这些器皿消失在了历史中。在几位工匠的艰难努力下,在2000年,传统石窑被复原,虽然数量很少,但陶器生产得以继续。

济州陶艺村的姜彰彦村长登上黄窟添柴加 火。点火后第四天左右,窑里的温度会达到 峰值。这时是烧窑的高潮和最后一个阶段---紧火,即将干柴从位于窑上的洞孔放进去, 加大火力。在这一过程中,烧好的器皿表面 会产生光泽,就像涂了釉一样。

《宣美茶具》,7.6 x 18.5 厘米。
济州陶艺村采 用独创性专利工艺制作的“宣美茶具”在2007年 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杰出手工艺品徽章。 这套茶具的特点是,制作时使用的是在这个陶艺村 里开发出来的制陶黏土,具有玄武岩一样的质感。

济州的石头在与土、火相遇后,成为了岛上人们日常使用的陶器。在作为朝鲜战争悲剧之先兆的1948年四三事件期间,济州人为了躲避屠杀,纷纷藏身山里,在如此紧迫的关头,仍然带上了陶器。也就是说,陶器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

在济州,陶器的使用历史悠久。《南槎日录》以日记形式记录了朝鲜肃宗时期被派到济州的官吏李增(1628—1686)在任期间的事情,在这本书的后半部,收录了约160年前同样在济州任职的文臣崔溥(1454—1504)的《耽罗诗》。诗中描写了背着水罐的女人去泉边打水的样子,由此可知,那时当地也使用陶器。此外,刊行于18世纪的《济州邑志》里,也有这样的记录:在大静县有专门卖陶器的瓮店。

据推测,在济州市翰京面高山里遗迹出土的高山里式原始无纹陶器和隆起纹陶器,大约制作于一万年前,可以说是济州陶器的祖先。原始无纹陶器属于至今在韩国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久远的一种,而表面上有波浪状纹路的隆起纹陶器被称为古济州陶器之最。

与内陆不同的制作方式

《石缸》,28.0 x 22.3 厘米,
这是用济州的石头 不断敲打陶车上面的制陶黏土而成型的粗糙质感的 器皿。

济州陶器在很长时间里以不同于内陆的制作方式进化。它最大的特点在于,不是在用土坯建成的土窑里,而是在用玄武岩垒成的石窑里烧制而成。这种制作过程明显不同于朝鲜半岛其他地区,也是不同于中国和日本的陶器制作方式,在全世界也很少见。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不涂釉。这是因为它使用的不是内陆常用的白土或黄土,而是用由火山灰形成的火山灰土。这是在缺少适合陶器制作用土的环境下产生的制作方式。火山灰土中含有很多矿物质,在烧制器皿的过程中会融化,并流到表面,形成像釉面一样的隐隐光泽。

另外,烧窑也不同于其他地方,其他地方使用用树干劈成的干柴,这里是将新鲜树枝砍下来,在阴凉处晾干,然后用做柴火。不仅如此,济州陶器不是靠陶工一个人制作的,采土、垒窑、点火、制胚的人都不同。负责采土和柴火的是杂工,制胚的是陶器匠,烧火的是火匠,综合管理整个过程的是窑匠,形成了全面的分工。从全面的劳务分工来看,可以说济州陶器是地区共同体文化的产物。

济州的地质条件决定其大部分土壤为粘性不足的火山灰。再加上水要用水罐装运等,在很多方面,济州制作陶器的环境都属于比较恶劣的。否则,已故水罐匠人申昌铉(济州道第14号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会说“做陶器的艰难就像在鬼门关走一趟”呢?在贫瘠的环境中辛苦制成的器皿在济州人的日常生活中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

传统石窑的复原

进入20世纪,曾经经历了鼎盛期的陶器生产在60年代末彻底断了命脉。随着工厂大量生产的廉价塑料容器问世,制作过程复杂、生产难度大的陶器被取而代之。将断了命脉的陶器复活的人,是济州陶艺村的村长姜彰彦。

上世纪70年代,还是青年的他去了多家已是废墟的窑场,留心观察传统陶器的碎片,发现了济州陶器独有的特性。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为了进行正式的实地考察而辞去了工作,无数次往返于海岸的村庄和山区。当时,还留存有50个曾经烧制瓦和陶器的石窑。他与岛内博物馆就一些资料进行了咨询与合作,之后干脆进到济州大学博物馆,与国内外学者一同展开了更加系统的研究。但是,就连有幸保存下来的遗址,也在现代化的名义下遭到了严重毁损。

最终,在上世纪90年代,有陶器制作经验的陶工们陆续离世,就连他们使用的工具也消失了。内心焦急的姜彰彦村长开始去寻找陶工,但是很多人已经不做既辛苦又对生计没什么帮助的陶器制造工作,而是转种庄稼了。姜村长劝说他们“重新做传统陶器吧”,但这句话并没有轻易让他们回心转意。

传统石窑的复原是多个技术人员合力才可能实现的事。很幸运,当时还在世的窑匠洪泰权、陶器匠宋昌植等几个人给予了无私的帮助。1996年,姜彰彦村长投入自己全部财产,在大静邑永乐里创建了“济州陶艺村”。四年之后的2000年,才开始用古法烧制济州陶器。

济州陶艺村的展室。这里的器皿制作过程相当复 杂,费用不菲,所以在实现大众化方面有一定难度,但 是据说日本和中国的陶瓷爱好者经常光顾这里。

温差造就的器皿特征

在济州岛,烧制各种陶器的窑叫做“窟”。因为原封不动地利用了大地的自然斜面,顶部是半圆筒形的,所以窑看起来就像个洞窟。石窑大体可分为“黄窟”和“黑窟”两种,这是因为两种类型的窟里烧出来的器皿分别带有黄色和黑色,所以给它们起了这样有趣的名字。不同窟里烧制出来的器皿颜色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温差。

黄窟里的温度可以升高到1100—1200摄氏度,在这一过程中,泥土被氧化,器皿表面变得像涂了釉一样光滑,呈现出淡黄色或红褐色。此外,因为高温火花,会产生很多出乎意料的纹路,姜彰彦村长把它称为“火纹”。这些器皿不仅很结实,而且具有防止食物变质的效果,因此用于运水或盛放食物。

黑窟的温度比黄窟低,升高到700—900摄氏度后,工匠就会挡住窑的前后孔,减少氧气量。通过这样的方式,会产生不完全燃烧,烟会浸入到器皿里,使它带有灰色或黑色。这样的器皿可以用于保管风干的食材,或者像蒸笼一样用于蒸食物。

济州陶器不是靠陶工一个人制作的,采土、垒窑、点火、制胚的人都不同。从全面的劳动分工来看,可以说济州陶器是地区共同体文化的产物。

等待的美德

济州固有的传统石窑和陶器在逐渐消失,姜彰彦先 生对此感到十分惋惜。在他的辛勤努力下,传统石窑终 于在2000年得以复原。

在济州陶艺村里,复原的黄窟和黑窟也是根据传统样式用玄武岩建成。姜村长在垒窑的时候,挑选了大小合适的玄武岩,或者根据需要将其打磨后使用。石头之间产生的空隙,则用玄武岩碎片或粘土来填充。

黄窟总长12米,从烧火的火口到排烟口这段区间分为燃烧室和烧成室。火口开在窑的正面中央向下,与地面相接,乍一看像是拱形,但仔细看会发现,左右的石柱上面搭有天井石,呈“口”字型。济州式石窑的火口很窄,这是它的特点,不仅济州陶艺村,位于西部新桃里的废弃了百年以上的石窑也是相同的样子。

窑顶外面抹有沙土,左右两旁各钻有15个直径15厘米左右的孔,这些孔以一定的间距排开,不仅可以为陶工观察火候提供帮助,也可以起到装料口的作用。窑的后面没有烟囱,只有四个小孔,火焰可以从那里冒出来。

黑窟比黄窟小,长度为7米,没有隔间,是通窑。陶器通过窑后面的开口处放入拿出,这个墙不密闭,拿出陶器后,垒上适当的石头堵住即可。

在济州岛石窑里有个叫做“挡风区”的部分,是用玄武岩垒起来的,把火口前面的作业空间包围起来。在“挡风区”里盖上野古草,用以阻挡风雨,因为岛上的大风也会对石窑产生影响。可以说,这也是济州传统石窑的特征。

《黑水罐》(前),41.4 x 33.0 厘米,《黄水罐》 (后),37.5 x 29.0 厘米。黑水罐上,由高温火花产生 的红色火纹很

济州陶器的制作过程是先用稀松土质的火山灰土制成胚,在地窑里放置十个月左右,然后放到窑里烧制。这个地窑用玄武岩建成,用泥土将空隙全部填满,一点也不透光和风。这也是济州陶器的突出特征,就像一个人的出生那样,教给我们虚心等待的美德。(孙鹤云译)

田殷子济州大学耽罗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安洪范摄影家

전체메뉴

전체메뉴 닫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