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洛杉矶的韩裔美国剧作家朱莉娅 • 赵从2000年代初期开始,就通过戏剧和电视连 续剧展开了活跃的活动。韩国国立剧团成功地将2017年获得威尔 • 格利克曼奖的作品 《茄子》在韩国国内进行了首演(导演:郑升贤),今年又再次进行了公演,给观众带 来了别样的感动,也引起了人们对她作品世界的关注。
国立剧团将美籍韩裔剧作家朱丽娅•赵的话 剧《茄子》翻译过来搬上舞台。这部话剧 以食物为素材,讲述了一段关于生与死的 故事。在与兄长阔别三十年后,主人公雷的 叔叔把从韩国带来的为垂死的兄长准备的食 材——甲鱼拿出来给雷看。
以饮食作为主题的话剧《茄子》,虽清淡却格外美味。在这部话剧中,饮食成为了有效传达剧作家信息的手段。英语与韩国语灵活混用,以及观察生死时不动声色的目光,都使这部话剧更具魅力。
或许,幸福与不幸在最初就只不过是观点上的差异。甚至生与死不过是一段流逝的过程,死亡只不过是“一顿饭”而已。改变观点,或许仅仅取决于按下这一转换按钮所需的一小截手指那么多的勇气。朱莉娅•赵通过这部作品轻松愉快地传达了那样的信息。
成为和解媒介的一顿饭
2016年,话剧《茄子》在美国伯克利保留剧目剧院首演,这部剧取材于定居美国的一个韩裔二代移民的家族史。主人公雷小 的时候因车祸失去了母亲,与不善表达的父亲一起生活。他在没有母亲的饥饿岁月里孤独地长大,找到的职业是料理师。雷的烹饪手艺相当不错,但是严格冷酷的父亲从没有夸奖过一次。在误解与不和加深的过程中,父亲没等到和好就病得很重了,望着依靠呼吸机延命的垂死的父亲,雷百感交集。
帮助雷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的周围人物有:雷的女朋友科妮莉娅和临终关怀医院的护士卢西恩。会说韩国语的科妮莉娅替不会说韩国语的雷联系了住在韩国的叔叔,而卢西恩则帮助望着父亲凄凉死去的雷平复其复杂的心情。
住在韩国的叔叔接到科妮莉娅的电话,在分离三十年后来看望哥哥。他想起了哥哥坐在母亲为他做的最后一顿饭的饭桌前哽咽的模样,于是为了让哥哥吃上“最后一顿饭”,他带来了准备好的甲鱼汤材料。但是,想让哥哥吃上这顿饭的叔叔与不想做这顿饭的雷之间发生了冲突。
剧作家将生与死、过去 与现在、误解与理解看 成是与“印花釉法”相 同的概念。同理,失落 感与富足感也是如此。 为了传达处于对立面的 相反概念在本质上是同 一事物的信息,她引导 观众转变观点。
对语言差异的看法
朱莉娅•赵在这部作品里让只会说英语的人物(雷、卢西恩)、只会说韩国语的人物(叔叔)以及既会说英语又会说韩国语的人物(科妮莉娅)出场。实际上她根本不会说韩国语,在其原著中,韩国语台词和英语台词是混着用的。翻译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如果翻译没有理解作者的意图,这部作品可能会因失去文脉而落入俗套。幸亏翻译明白了剧作家的意图,而导演与演员们也聪明地将其表现了出来。
听不懂韩国语的雷与不会说英语的叔叔之间的对话不是正常的交流。尽管语言不通造成了很多滑稽可笑的状况,两个人却总能不以为然地跨过彼此的误解。科妮莉娅根据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对两个人的立场进行解释与巧妙的翻译,博得了观众们的愉快掌声。
只会说英语的儿子与不擅长说 英语的父亲,在悠长的岁月中 冲突不断。使用不同语言的人 们之间所产生的误解可视为剧 作家为表达自己对沟通的新看 法而有意制造出来的。
他们之间因各自使用不同语言而引起的误解,并非单纯是为了让观众们发笑,可以视为一种手段,用于揭示作者对“理解”的新观点。他们没有对彼此的想法妄下判断,而是尝试理解或远距离观望。他们相互尊重的态度被充分传达到了观众席,观众们也瞬间体会到了被尊重的感觉。
作者曾对该剧的题目《茄子》为什么选用“aubergine”而不是“eggplant”做过这样的解释。
“在英语中有一些从其他文化圈派生出来的词语。我想传达的是‘eggplant’和‘aubergine’会让人产生如何不同的感觉。”
“eggplant”是最普遍的叫法,与来自法语的“aubergine”之间存在差异。当卢西恩将长在小区菜园里的茄子拿给雷时,雷说:“听起来,‘aubergine’可比‘eggplant’好吃多了。”
语言不过是将事物符号化的规则而已。与同一个事物相关的不同语言,虽规则不同,其本质却是一样的。但是也很容易找到语言成为区分优劣的标尺的事例。朱莉娅•赵既不生在韩国,也没有在韩国生活过,她对潜藏于韩国社会的语言性差别可能不太清楚。她尊重语言的差异,认为这不是“孰优孰劣”而是“不一样”,并尽力真实地将其表现出来。在韩国的日常生活中,外语相对来说更受欢迎,将这点指出来的是韩国的翻译、导演以及演员,而重新读懂其意义的则是观众。在剧情引导下一心看戏的观众直到落幕才会猛然反思题目的意义,而那些从一开始就关注题目并带着思索看戏的观众,或许会感觉剧作家像羽毛那样轻的触碰有些平淡。
科妮莉娅从雷送给她的桑椹 想起了亲生父亲。在这部 话剧中,从第一场到最后一 场,所有登台的人物均以食 物为媒介,在各自的思念与 回忆中回味。
信任观众的剧作家的态度
有段时间没写东西的剧作家,在接到将饮食作为素材的项目提案时说:“我觉得比较容易。”她坦言,“直到很晚才发现”饮食作为素材最终“是与家庭、记忆、文化等更深层的主题结合在一起的”。
在这部话剧中,登场人物从各自的视角讲述了对饮食的记忆、回忆与思念。因为母亲对烹饪的狂热,科妮莉娅对饮食感到厌烦,雷递给她的桑树果实让她想起了父亲,重新找到了对味道的记忆。在理解了吝啬与无情的父亲的瞬间,雷成为对自己满意的真正的料理师。美食家黛安娜因怀念父亲曾为她做过的熏牛肉三明治的味道而与丈夫一起到世界各地的饭店去寻找,她在开场与尾声登场,就像开胃菜与甜点一样装饰着话剧的开始与结束。
就像让黛安娜出场的首尾呼应的布局一样,剧作家将生与死、过去与现在、误解与理解看成是跟“印花釉法”相同的概念。同理,失落感与富足感也是如此。为了传达处于对立面的相反概念在本质上是同一事物的信息,她引导观众转变观点。
“我们不是握着将死之人的手吗?其实不是我们抓住了他们的手,而是他们抓住了我们的手。”
通过临终关怀医院护士卢西恩之口,剧作家说道:“无论你觉得多么不安,离开的时间终究得由生病的人选择。”因此她建议:“与其在病人身旁守护24小时,不如马上先把你臭哄哄的身体洗干净,再好好地吃顿饭。”朱莉娅•赵所强调的“认真地过好当下,这才是我们现在能立刻去做的最佳选择”使观众同时感受到了饥饿与满足。
话剧《茄子》于2018年获得第54届东亚话剧奖最佳作品奖,扮演叔叔的金政浩也获得了最佳演技奖,去年在韩国进行首演时,评论界与观众给出的评价是“平淡却能引起共鸣”。
今年3月,这部话剧再一次在韩国国立剧团舞台上演。同期,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奥尔尼剧院中心以及巴尔的摩的大众剧院也再次上演了这部话剧。
从结构和遣词造句来看,这部作品略显平庸。尽管如此,它却能在众多关注下一再被搬上舞台,原因是什么呢?虽然以沉重而黑暗的死亡与失去为主题,但是不添加无聊的补充说明,也不费力强调其寓义,恐怕是原因之一。当选择减少说明而不是增加说明时,剧作家需要的是尊重与相信观众。
只要将观点稍微转变一下,便会重新发现一些东西。当思想摆脱假想的束缚时,视野会变得宽阔。在这部《茄子》里,观众往往是从被剧作家省去或者简略说明的场景中找到寓义并为之震惊。朱莉娅•赵通过这部作品很好地展现出了信任观众、深思熟虑的剧作家的态度是什么。(金粉红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