메인메뉴 바로가기본문으로 바로가기

Interview > 상세화면

2020 SUMMER

遏制病毒传播的两种疫苗

关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可能导致的危险,倡导融通的社会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 家、梨花女子大学教授崔在天不断发出警告。如今,受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大 流行的影响,全世界陷入史无前例的混乱,他再次强调,为了迎接后新冠肺炎时代, 人类务必停止盲目破坏自然的行为。

“人类需要反省为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生态系统的一贯行为。比起对大自然的开发,保护大自然更加经济有效。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态疫苗才是遏制病毒传播的根本药方。”

应生命多样性基金会的邀请,2017年珍妮•古道尔博士访问韩国,在崔教授的陪同下参观了江原道大岩山的龙沼,并参加了环保宣传活动。财团由两人共同领导,创建目的在于为动物、环境的相关研究提供支持和帮助,并致力于环境保护以及文化内容的开发、培训和普及。大岩山龙沼是在山顶形成的沼泽,在韩国加入《拉姆萨尔公约》后,是最先登记的湿地保护区。© “我朋友春春”赵受贞

“切叶蚁”是忠清南道舒川郡国立生态院的明星。切叶蚁原本生活在中南美洲热带地区。它们会切断树叶,带回巢穴,嚼碎后将其作为肥料用于种植,它们才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农民”。人类饲养家畜、耕田种地的历史不过万年,实在无法与它们相提并论。

仔细观察切叶蚁,你就会发现它们四处奔走忙碌时身上带有白色粉末,这种粉末是可以释放抗生素的细菌。切叶蚁为其提供食物,并用其释放出的抗生素进行消毒,抵制攻击它们所种植蘑菇的霉菌。这种共生模式在切叶蚁和这种微生物身上延续了数百万年。

将切叶蚁带到国立生态院的正是首任院长、著名的“蚂蚁博士”、生态学专家崔在天教授。他一贯主张,“要积极应对气候危机,这样才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在一个连翘盛开的春日里,我们有幸在大学校园里见到了他。

梨花女子大学硕学教授、生态学家崔在天博士在他位于校园内的研究室里接受采访。一直以来他始终主张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人类应该积极应对气候危机。

病毒正威胁着人类。好像您从很久以前直到现在,已经多次发出警告,是吧?

作为一名研究生态和进化的生物学家,我无法不担心人类与病毒之间出现矛盾。首先我们必须得承认,在与病毒之间的竞争中,人类是无法获胜的。病毒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比人类长得多,而且现在仍然有无数种病毒盘踞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它们中的一部分会利用一切机会试图发生突变,从而把人类变作宿主。但多数情况下都是无果而终。但偏偏就出现了特别狡黠的家伙。症状轻,易传播,但杀伤力不大,所以可以在刹那间以人类为宿主,传播到世界各地。

现在全球都在承受病毒肆虐带来的痛苦,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不管怎样,人类最终一定会战胜这次病毒大流行。但比起这个,更严重的问题是这并不代表一切都结束了。各种新病毒会源源不断地出现,试图把人类变成宿主。因此,即使我们花18个月的时间成功地研制出目前流行的新冠病毒疫苗,仍然可能出现其他新的病毒。

那么人类应该怎么办呢?

需要一个可以应对所有病毒流行的根本性解决方案。我想称之为“生态疫苗(eco-vaccine)”和“行为疫苗(behavior vaccine)”。

听起来,似乎“行为疫苗”是在强调“保持社交距离”。

没错。保持社交距离是非常好的行为疫苗。听起来可能有些幼稚,但只要全世界停摆两周,不需要更长时间,就可以切断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那么只要治愈那些已经感染的人,我们就大功告成了。只要全世界达成一致,一起按下暂停键,这就是最切实有效的疫苗。

韩国民众的实践也已经证明了保持社交距离的强大效果。那么生态疫苗又是什么?人类是否应该停止一直以来对自然生态系统肆无忌惮的破坏呢?

是的。现在病毒无时无刻不在攻击人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病毒的原宿主,即自然生态系统里的动植物正在消失。蝙蝠一直生活在远离人类的森林洞穴里,寄生在蝙蝠体内的病毒根本接触不到人类。蝙蝠、灵猫科动物、骆驼、穿山甲当然不会主动向人类靠近。正是由于人类不断砍伐森林,捕食、饲养野生动物,才出现今天的情况。为了杜绝病毒传染人类,今后不能再招惹野生动物。气候变化及其导致的生物多样性消失,这两个问题与病毒流行是有相关关系的。

2015年4月,崔在天教授正在给参观国立生态院“蚂蚁探险”展的小学生们讲解蚂蚁的生态。2013年到2015年,他担任国立生态院的首任院长。© 文化日报

一直以来,为发展经济,人类不惜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这是个问题。一味地只追求经济的增长,完全无视生态系统的破坏。但现在我们必须面对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由于病毒肆虐,全世界经济停滞不前,损失无法想象。人类需要反省为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生态系统的一贯行为。比起对大自然的开发,保护大自然更加经济有效。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态疫苗才是遏制病毒传播的根本药方。

执迷于发展经济的人类会因此走上不同以往的道路吗?

那怎么可能呢?人类是最容易遗忘的动物。疫情一旦结束,有些人会回到从前,一如往常。但此次疫情肯定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然生态,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付诸实践。这些人的行动逐渐累积,会引发意义深远的变化。

您刚才提到行为疫苗,这似乎在预告“不见面”社会的到来——今后“保持社交距离”会常态化。

地球上众多物种中,人类是唯一进化成为能与同类众多陌生个体进行自由交流的物种。即使星巴克里坐着20-30个陌生人,我们也会毫无畏惧地进去喝咖啡。如果在黑猩猩的世界发生类似的情况,结果会怎样?会有一群黑猩猩扑过来,让你在一分钟之内丧命。蚂蚁世界也是如此。虽然病毒会使我们暂时保持距离,但我不认为这样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人类的进化令人震惊,在未来人们还会不断地聚集、见面、有各种肢体接触。但如果病毒大流行反复发生,人类就会不断重复保持距离的行为。短暂离别后,再次重逢,会更加相爱,更加亲密。

新冠肺炎使大学生无法到校上课,老师们只能在线授课。您是怎样度过的?

好几年没有这样清闲过。原本计划好的各种国内、国际讲座、会议大部分都取消了。在网上见我的学生们,正在享受突然送上门的放松。此前因为日程安排太紧而迟迟未动笔的书稿终于有时间写下去了,已经快截稿了,很快会跟读者见面。

之前您出版过好几本书。这次的新书是关于哪方面的?

是一本介绍如何进行讨论的书。看起来似乎与生物学家风马牛不相及,是吧?其实不然。自然界中很多动物都会学习,但在这么多会学习的动物中,只有我们人类成为了万物之灵长。最关键的原因是,人类是举着起跑线奔跑的动物。

举着起跑线奔跑的动物?

万物之中,只有人类会记录并传播积累的知识。人类是唯一会以前人取得的成果作为新起跑线的动物。因此,对于人类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前人,彼此信任,互通有无。因此就必须善于辩论。这就是我作为一个生物学者关注这个话题的缘由。

希望这次疫情,能让我们人类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珍妮·古道尔老师一直在讲希望。不久前,她曾经问我近况怎么样,还说:“一定会有好事的。人类已经无数次经历这样的事情,也许现在人们终于能认识到尽量不招惹大自然,让它保持原样对我们是有好处的。也许这些计算开始对人类有意义了。”我也真的希望能够如此。(徐俊译) 

姜亮求科学专栏作家许东旭摄影家

전체메뉴

전체메뉴 닫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