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东莱地区的鹤舞是模仿仙鹤动作的民俗舞蹈之一,融有朝鲜王朝时期书生的高贵品格。尽管文献中对于鹤舞的由来和产生时间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据推测是从原有传承下来的舞蹈中变形和发展而来的。东莱鹤舞是釜山广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3号,其特点为自由奔放,具有即兴性。
东莱鹤舞为群舞,少则三人,多则几十人,借助白鹤的动作来表达书生的高尚情操。
今天的东莱只是釜山的一个行政区——东莱区。但在朝鲜王朝时期 (1392-1910),这里是地方的行政中心,也是伶人汇聚、歌舞升平的地方。东莱官衙旁边有一个培养艺伎的机构,吸引了无数风流闲客出入,官衙旁边还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天然温泉,自然而然孕育了这里丰富多彩的“玩乐”文化。
每年正月十五前后,这里都会举行假面舞表演——东莱野游,舞者们纷纷展示自己的翩翩舞姿。一天,一位身穿两班服饰的舞者跳起了假面舞,一旁观赏的人们纷纷感叹,“简直就像一只仙鹤在起舞”,这便成为了东莱鹤舞的起源。
关于东莱鹤舞的由来,李惺薰整理的内容虽然并不一定都是事实,但关于这种舞蹈开始的时间的说明还是有说服力的。
“东莱鹤舞是民俗舞蹈的一种,因此关于它的由来和产生时期在文献中并无记载,只有通过东莱地区长者们的口述探析究竟。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难觅原型,既然没有原型,那就会产生很多变化。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韩国文化被完全抹杀,东莱野游曾一度被禁,据推测那时可能会跳别的舞蹈。”
李惺薰说,在固定的舞姿中间插入的一些即兴的动作才是东莱鹤舞的真正魅力。
无论东莱鹤舞何时产生,其原型如何,从传承到今天的舞姿来看,
鹤舞是在岭南假面舞的基础上,模仿鹤的动作而形成的。
不停地变换着书生和鹤的身姿的舞者虽然身穿书生服饰,但从前跳鹤舞的却并不是书生。
承载书生精神
无论东莱鹤舞何时产生,其原型如何,从传承到今天的舞姿来看,鹤舞是在岭南假面舞的基础上模仿鹤的动作而形成的。不停地变换着书生和鹤的身姿的舞者虽然身穿书生服饰,但从前跳鹤舞的却并不是书生。
“朝鲜王朝时期,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绝对不会跳舞。但鹤舞中依然融有书生的精神,因为书生不仅学识丰富,而且品行高尚,他们高贵的品格和姿态与仙鹤孤傲、优雅的气质是相通的。想必,舞者在舞动的同时,内心也是希望能够达到书生的境界吧。”
起初是一个人跳独舞,如今少则三人,多则几十人一起跳群舞。东莱鹤舞在舞台上的表演时长约14分30秒,共有13个固定舞姿。李惺薰介绍说,东莱鹤舞中堪称精华的舞姿是将一只脚伸直,身体大幅旋转,仿佛颤抖一般。除此之外,有的舞姿好似仙鹤展翅飞翔,两手举到肩膀之上,摆动袍袖,反复跳跃;有的舞姿仿佛仙鹤觅食,将双臂向空中高高举起,再垂到腰间,俯含上身,左顾右盼。
鹤舞的动作乍看上去十分简单,但如果不熟练则很难做的准确。
“韩国的传统舞蹈用脚跟点地,西方的芭蕾需要脚尖点地,但鹤舞却保持双脚水平。要怀着一种在雪地上走路,深一脚浅一脚,却傲然不屈的心态去跳。”
最难的要数呼吸,如果将呼吸分成1到10档,那么在跳传统舞蹈,例如僧舞和驱邪舞时,大概保持4到7档即可。而跳鹤舞时,却需要将呼吸降到2档,再提升到8档才行。一句话,起伏很大。
东莱鹤舞的另外一个魅力是,除了一些固定的舞姿之外,还可以即兴发挥。根据现场情况、舞台构成以及舞者人数,可以极大地发挥个人才情和兴致,整个过程自由奔放,同时又拿捏地恰到好处。
“比起‘自由舞’,我更愿意使用‘即兴舞’这一说法。因为‘自由舞’这个叫法有些轻视舞蹈的感觉,即便意思相似,但一旦被视为‘自由舞’,舞者的心境还是有很大差别。因为是即兴,所以在东莱鹤舞的舞台上,舞者的舞姿更能呈现出艺术美感和自由美感相结合的高雅境界。”
2019年9月6日,京畿道乌山文化艺术会馆大礼堂举行了一场演出《我们要风流吗?》,演出中表演了东莱鹤舞群舞。
与口音相融合
东莱鹤舞在表演时需要小锣、锣、长鼓、鼓四种农乐乐器伴奏。但与韩国其他民俗舞蹈不同的是,东莱鹤舞还搭配口音。所谓口音,即用嘴发出的声音。唱者模仿伽倻琴、牙筝、奚琴等乐器的声音,用嘴发出大自然的声音,唱者固有的声音,多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李惺薰介绍说:
“我在跳舞的时候是听着口音做动作的。虽然最主要的声音是小锣,但人都是对人发出的声音有感情的。口音优美的话,跳舞的人也容易投入感情,农乐伴奏的声音为口音作背景,口音可以掩盖住四物农乐中比较突兀的声音。”
口音唱者不唱出任何带有意义或结构的唱词,而是用声音代替舞姿,让声音适时充盈在舞台的每一个所需之处。因此,口音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可以唱的。与鹤舞传承人李惺薰在舞台上做搭档的口音结业者金神永说:
“我最开始学习只是出于一时兴趣,当时我连什么是口音都不知道,就在这种情况下遇到了恩师。恩师的声音与我此前接触到的声音完全不同,但似乎有一种让人身心愉悦的魅力。遗憾的是,我从未能得到恩师亲自传授。我追随恩师四处演出,听他表演口音,除口音之外,还接触到很多其他的,例如西道、南道、京畿,无论哪种都接触一下,才能找到自己能掌控的。后来通过实践,我渐渐明白,不同的舞蹈需要不同的口音,慢慢积累出了经验。”
所以说,口音不是“学”来的,而是“悟”出来的。与盘索里、民谣不同,东莱鹤舞并没有清晰的故事可以从中获得灵感,声音只能依赖舞蹈。因此,金神永说,“唱者对舞蹈越了解,口音唱得越好。”
“在唱口音时,有时可以看到舞蹈,有时看不到,看不到说明唱者对那个舞蹈不了解。我给李惺薰老师的舞蹈配口音非常轻松。说轻松,是因为我们配合过很长时间,李老师的风格早就刻在我的脑子里了。哪一部分应该如何唱,我都心中有数。但其实配合得这么默契并没有多久。有的舞者虽然跳得非常好,但和他搭档起来却并不顺手,所以也就唱不好。”
李惺薰细细地品味金神永说的话,很肯定地说:
“唱口音的人,需要熟悉全部传统哼唱,最后发自内心地将喜怒哀乐表现出来。艰苦的岁月、幸福的时光、痛苦的过往,要让所有的一切累积到一起变成自己的声音,从嗓子里表现出来。声音反映生活,因此通过回顾和反思个人人生进行修习的过程也十分重要。要在这个过程中发掘出个人独特的声音。”
这可能是李惺薰在过去30多年间,在亲身从事舞蹈的过程中悟出的道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上了一家舞蹈学习班,从此爱上跳舞。15岁那年,他毅然与父母决裂,被赶出了家门。青葱的岁月里,他在舞蹈学习班寄人篱下生活了10年,受尽冷眼,后来因为肌肉受伤吃尽苦头,不得已转型跳传统舞蹈。在接触了不同的民俗艺术之后,最终他选择了鹤舞。应该是从那时起,无数人被他的舞姿所陶醉。金神永十分了解李惺薰的内心,他点了点头。
“恩师说,不能光用嘴来发声,要将身心融为一体,口音也有灵魂,必须勤学苦练,让整个天地为之动容。”
李惺薰从15岁开始,在舞蹈学校寄宿学习跳舞,20世纪80年代初,在釜山市立舞蹈团演出的过程中开始跳东莱鹤舞,2016年被指定为东莱鹤舞的釜山地区艺术传承人。
东莱鹤舞的口音学习者金神永为了能够超越已经仙逝的恩师、名唱柳锦仙,打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在不停地努力。
慰籍心灵的舞蹈和声音
李惺薰和金神永通过舞蹈和声音在同一个舞台上有过无数的交流,他们对彼此如此评价。
“李惺薰老师虽然身材不是十分魁梧,但在舞台上可以驾驭整个舞蹈,可以说身上带着一只鹤。他的舞蹈应该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唱者要了解舞者的性格,金神永十分了解我的臭脾气,所以很会配合我。但现在得超越已仙逝的恩师,就算是完全能够表现出恩师的声线,也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是被观众批评,也需要大胆尝试,只有那样才会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现场,舞者问唱者,唱者问舞者,彼此的目标是什么。舞者已经可以将自己和舞蹈剥离开来,客观地去对待,因而其回答十分游刃有余。他说,希望登上舞台,音乐响起的那一瞬间,自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创造属于自己的梦幻世界。他将在舞台上跳舞的那一瞬间称之为世外桃源,自己正在这片世外桃源中不断努力,逐年进步。
唱者还没有完全发挥出自己的声线水平,他静静地坐在舞者身边,声音和他的姿势一样低沉。他说,唱口音者主要起到伴奏的作用,应该尽最大努力见缝插针一般配合舞蹈,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彻底地投入到舞者的世界里。二人的回答有细微差别,但同时又是那么合拍,我默默地思忖着。这时他们说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首尔光化门广场上,演绎一个由1000名舞者打造的鹤舞场面。1000名身穿可体现书生情操的长袍,衣襟随风飘起,响彻天地的口音在空中回荡。他们为了跳出优美的舞姿,发出优美的声音,付出了无数的汗水,那时,想必整个世界会因此而更加美丽。(李民译)
姜信哉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