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名人”称号的权元泰在只有3厘米粗的尼龙绳上,仅凭一把扇子保持重心跳跃腾挪,让观众时哭时笑。他强调说,“韩国传统绳艺不是炫耀才能的杂技表演,而是与观众沟通的民众表演。”
走绳名人权元泰9月底在首尔德寿宫举行的 夜场表演中,展示腾空旋转180度再坐回绳 子上的“空中转体”动作。
诱导做了40年走绳艺人的他说说“走绳”,并非易事。毫不相干的问题接连不断,他用特有的反问方式把问题推到了一边。观察走绳艺人的复杂心情,就像在走绳时保持重心一样困难。
“攀爬冰山的时候怎么样? 因为可能会滑倒,也有可能会滚下来,所以爬起来很小心吧?人们借用这个比喻,把走绳艺人叫做‘冰山人’。”
犹如攀爬冰山
这就是他的解释。但是,他在绳子上行走自如,令“冰山人”一词的由来变得黯然失色。离地3米、长约8-9米的绳子,就是他的舞台。他在绳子上时而行走,时而跳跃,时而跨坐在绳子上,时而跳起来转身再次坐下。表演过程中,他一再上演令观众心惊胆战的惊险场面,但舞台下并没有任何保护措施。
“一般表演一次要30-40分钟左右。传统走绳不是一次可以表演一两个小时的节目。因为要插科打诨逗乐观众……我觉得只能到那种程度。”
权元泰的走绳是朝鲜王朝时代流浪艺人进行的传统民俗表演的一种。但在最近几年的各种庆典上,很多时候也单独进行走绳表演。与外国杂技团在绳子上完成杂技、以视觉为主的表演相比,韩国传统走绳艺人还要承担说书人的角色,同时展现口才和技艺。因为,这一表演的起始是向老百姓百无聊赖的生活传达慰问和活力。
“走绳的动作和表演口才的基本框架要遵循传统。但是,会因为地区、场所、社会焦点、观众的响应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会多少种技巧? 能展现几种才能并不重要。因为技巧会根据情况即兴应用。”
走绳艺人的舞台
绳子是走绳舞台的全部,也是走绳艺人必须越过的全部。向他询问了一连串有关绳子的问题。他都用些什么样的绳子?和杂技团表演用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2004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湾举行的“世界纪录——走钢丝”比赛中,他以19.33秒走完50米绳索全程,登上冠军宝座时是什么感觉?在2007年有全世界范围内大名鼎鼎的走绳名家参加的“横跨汉江世界走绳比赛”中,他以17分6秒走完1公里长绳,创造了纪录……又是什么样的感觉?
“那种地方要使用铁索。铁索既结实又紧绷,不会晃动。绳子有3厘米粗,两侧拉拽的张力有35吨。这意味着,在不断的前提下,绳子能承受的最大荷重是35吨。人们利用这种力量爬上去表演。但是,韩国的绳子是尼龙材质,很柔软。晃晃悠悠、颤颤巍巍的感觉,就是韩国绳索的韵味。因此,在绳子上保持重心也就很难。要比较踩着铁索和尼龙绳的感觉,就相当于在地面上奔跑和在脚会陷进去的沙地上奔跑的感觉吧。”
即使同样是尼龙绳,弹性也各不相同。选择什么样弹性的绳子,取决于走绳艺人的个人喜好。记者问他,是否有时会混用不同弹性的绳子。他皱了一下额头,然后用双手搓脸,开口说道:
“绳子是很敏感的,因为是用人的生命为担保的。所以,走绳艺人不会随便换绳子。”
9岁就站在绳子上
表演走绳逾40年的权元泰强调,“ 韩国的正统走绳, 不单纯是卖弄技艺,而是同时要用插科打诨与观众进 行互动的大众游戏”。
重新观看了他的表演视频。起初只看到走绳艺人的动作,后来晃动的绳子的曲线也开始一起进入了视野。那是绳子承受表演者离开地面后的动作和一个人的重量后产生的晃动。他行走在绳子上,打开扇子,在空中画出了一道小曲线。当观众沉醉于扇子的风采的时候,他用扇子控制风的阻力,保持了重心。依靠绳索在空中行走的他,必须战胜的是风,而扇子是他能与风抗衡的唯一工具。
“请拿起扇子扇一扇风。觉得有重量感吧?靠它的重量可以保持重心。但那不是全部。拿起扇子,如果风很大,就会有降落伞效果。抓住重心的方法,用语言是解释不了的。”
在走绳时最难克服的困难是什么? 走绳艺人在什么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倒下呢? 听到这些问题,他再次用双手搓了把脸。
“练习走绳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随着人的身体的成长,大脑在成熟,走绳的技艺也在一起发展。在不知不觉间就学成了。没办法一句话概括过了哪个阶段或者学会了什么。在表演过程中逐渐成熟,完成度也进入了稳定阶段。走绳就是这样。”
随着问答的继续,权元泰的走绳故事渐渐脱离了技艺的领域,开始映照出他的人生和内心。他的父母都是民间艺人,在儿子9岁的时候,不管不顾地把他送进了流浪艺人剧团。他没有拒绝被强迫的人生之路。幼年以后的生活与走绳索没有分开过,成长为走绳艺人的时间就是权元泰长大成人的时间。整个过程中一直持续的,只有生活和练习密不可分的整体学习。
对于当事人来说,“在绳子上长大的岁月”留下的是什么样的记忆呢? 能否以时间为单位切分这些记忆呢? 他首先对“10年功力”等“用数字换算的能力值”表现出了抵触感。
“如果一定要用那种方式来说的话……练到10年左右的时候最有雄心壮志吧。无所畏惧,但是没有感觉。因为忙着追赶反复地练习。大概要到20年左右,才能有一定程度的感觉,根据身体状态来走绳索。之后,自然而然就能感觉‘我的身体状况是这个样子,所以今天在绳子这样做吧’。虽然已经走了40年,但还称不上几臻完美。现在也是,如果天气潮湿的话,绳子、身体都会很沉重。
那是没有办法的。所以,走绳索并无定规,很像根据当时情况灵活应对的极限运动。”
始终保持着干巴巴回答的他,转而变为激动,是在谈论“绳索的高度”时。虽然记者只是单纯地想确认“3米”这个数字,他却提高了声音。
“绳子的高度是多少并不重要。3米高的架子和3米高的绳子有着巨大的差异。高度的差异就是危险和恐惧的差异。正因如此,没有必要一定要冒着危险坚持5米的高度。韩国的走绳文化不是在令人眩晕的溪谷上走绳索,而是在和观众用眼神进行交流的同时来展现才能。”
他这样说道。就像几天不用筷子不会忘记如何用筷子一样,对于走绳艺人而言,绳子也是一样。因为练习中会扭歪而受伤,所以他最近都是不练习就直接表演。偶尔在表演中也会遭遇事故,但他对此根本不上心。这是因为,每次站在绳子上,恐惧都会以不同的型态、不同的程度寻找过来。结果,对他来说,整个走绳已经是摆脱对出意外的恐惧的行动和姿态。这似乎需要不少心理训练,但他的回答却出人意料。
“我从不想得很复杂。这只是我的职业。因为职业有危险,所以要小心。我只想到那个程度。而且平时也一直很小心。我不会随意杀死活着的生命,特别是绝对不会伤害、也不会吃飞禽的。因为我总是站在高处。”
起初只看到走绳艺人的动作,后来晃动的绳子的曲线也开始一起进入了视野。那是绳子承受表演者离开地面后的动作和一个人的重量后产生的晃动。
获得“名人”称号的权元泰在位于首尔光化门的大韩 民国历史博物馆前的草地广场上展示技艺。他手中的 扇子是他在绳子上控制风的阻力、保持身体重心的唯 一工具。
人生如走绳
害怕和恐惧总是随意出现和消失,所以用40年的经验也难以控制吗?在那种无奈的感情下,他只能保持距离肃然防卫,让自己远离厄运。相反,在可以控制的方面,他不允许有任何缺憾或含糊。
“拴绳子这种事情,当然要亲力亲为。在搭支架的时候,要仔细察看土地能不能承受得起荷重,不能让绳子落地,并在判断好张力后自己把绳子拴好。例如,如果绳子拴得太紧,短了一拃,就会给身体带来十分巨大的冲击。只有我才知道我熟悉的绳子的感觉、绳子的那种弹性。要按照那种感觉来拴绳子。”
他竟然用自己的方式对绳子上的力学受力的分配作了解释。果不其然,他说,如果能选择其他职业,他会找理工系统的工作去做。他特别喜欢摆弄器械,现在也是自己制作简单的机器零件。他还说,如果从事这样的行业,也许会过上更成功的生活。当问及那样的人生是否是他没有实现的梦想时,他斩钉截铁地说自己从来没有做过梦。
“只要不用担心吃饭和生活,这份工作是非常棒的职业。只要学好一条绳子,不仅能去海外,还能被别人称为‘权先生’,受到人们的尊重。吉尼斯纪录上也有我的名字。我还创下了在30秒内12次空中转体(跳到空中转身180°后坐在绳子上)的纪录。这不就是幸福的人生吗?”
不仅如此。他在进修课程结束后被冠以“名人”称号,他所从事的“男寺党表演”不仅是韩国的国家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说,人生如走绳。“人出生的时候抓的是什么? 是的,是脐带。新生命就是把那根细细的带子当作上衣穿在身上开始人生的。人生在世还得站好队。应该直视前方往前走,如果眼神歪向旁边,就会掉进糟糕的地方。有时绳子上刮风会摇摇晃晃,但一定要抓住重心,笔直向前走。最后会去哪里?还不是被麻线捆住成了一把灰嘛?人生是从绳子开始,又从绳子结束的。”
他说,日常生活中哪有用不到线和绳的地方?说到这里,他才露出了笑容。他现在站在自己人生道路的什么地方呢?在那绳子上,他曾经以多么轻盈的身体,欢快地跳跃腾挪啊!面对走绳者抛出的问题,今天就如同他踩着的绳子一样久久地摇荡。(S.R.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