메인메뉴 바로가기본문으로 바로가기

Features > 상세화면

2020 SPRING

特辑

今日住宅:梦想与愿望的寓所特辑 3都市居住共同体的潜力

近来,传统家庭体制逐渐解体,未来的不确定性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凸显。对于那些比起房产价值更看重生活质量的人来说,共享住宅成为了一种新的选择。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相比收入来说,首尔是排名全球前五的高房价城市,共享住宅不仅可以恢复共同体特性,还可以拥有稳定的居住生活,因此备受瞩目。

韩国的居住文化在过去四五十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不单是指以高层公寓为中心的整合性住宅的扩散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尤为重要的是,传统社会延续下来的共同体文化也消失了。近来,住在高楼里一墙之隔的邻里,虽然空间上比以前近了,但情感上却越来越疏远,以至于鲜有沟通和交流。

战争结束后,首尔地区的人口大幅增多。1950年,首尔人口约150万,但随着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开发,首尔人口开始大幅增加,1990年突破了1000万。为了应对爆炸式的人口增长,韩国出台的住房供给政策只有一个,即建造高层公寓。然而,在急速发展的都市,高层公寓与其说是人们的生活空间,不如说是物质追求的对象。韩国的高层公寓都以小区的形式存在,生活便利,可以实现财富的积累,但同时也引发了普遍利己主义、户主间纠纷和零沟通等负面效应。而且因为个人之间、家庭之间逐渐失去沟通,最终导致共同体的崩溃。

事实上,虽然物质财富不断累积,但大部分人的生活幸福指数却并没有高于穷困时。换句话说,随着共同体的消失,曾经在模糊界限和互相关照中形成的情感交流和个人幸福感也大大降低了。韩国人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最近10年里,作为取代公寓的居住形式,出现了共享住宅、合住房屋、共有共营住宅等新概念。

社会性企业——“宇宙”经营的共享住宅,住户们正在共享空间——客厅里谈笑。这里招租时强调住户要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因此住户可以彼此分享日常生活。 © “宇宙”共享住宅

单人家庭数量增加

正林建筑文化财团经营的首尔钟路区通义洞家园,1楼是财团办公室。住户们平时在这里看书、学习,还可以免费参加财团主办的各种论坛或活动。 © 金用官

居住文化的变化源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单人家庭、丁克家庭的数量急速增加。直到20世纪80年代,单人家庭在数据统计上几乎没有占比。但到了2018年,单人家庭的数量急速增长,已经大约占到了家庭总数的30%,再加上丁克家庭,这一比例足足有40%还多,而且今后这种趋势还有望进一步扩大。

其次,闲置房屋也在不断增多。2019年,仅首尔地区就有约3000套、全国有140万套住宅被闲置,无人居住。多年来,购置房产一直是韩国人一辈子的大事。但随着传统家庭体制逐渐解体、单人家庭持续增加、不断攀升的房地产价格略有回调,人们渴望拥有房产的热情逐渐冷却下来。对于单人家庭来说,房子不过是用于居住,没有拥有的必要。因此,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适合单身人士居住的商住两用房和单间,但这种居住形式使得个人更加孤立和封闭。

相反,共享住宅是追求“在同一个屋檐下个人独居”。虽然目前市场份额还不大,但近来需求在逐渐增多,以后随着家庭形式的变化,有望持续增加。几个比较典型的共享住宅有:正林建筑文化财团建造的“首尔通义洞家园”、萨伊建筑公司打造的“随意公寓”,以及共享住宅品牌——宇宙经营的共享房屋。其中,通义洞家园由正林建筑文化财团与建筑师联合机构——首尔社会标准合作,与现有的多住户住宅、独立住宅以及在高层公寓基础上改造的共享住宅不同,以资源最有效利用、尽量减少陌生人共同生活带来的不便为原则,进行了严密的建筑和项目设计。

通义洞家园地下1层,地上3层,2层和3层共有7个房间。为了增加厨房、客厅、浴室等共享空间的面积,建造时缩减了房间的面积,但房间的窗户设计得很大,而且收纳柜的设计提高了对空间的有效利用。 © Rooming

共享住宅是一个共同体吗?严格来说不是。

共享住宅并非要恢复共同体,

而是希望恢复共同体感。

资源的有效分配

将单人家庭居住的商住两用房和共享住宅相比较可以发现,商住两用房是一个完整的私人空间,独立拥有卧室、厨房以及浴室,不受他人影响,也很难与他人有交集。相反,在共享住宅,居住在一个屋檐下的人就会走得比较近。

通义洞家园的公寓是7个人共享一个房子,缩小了每间卧室的面积,把厨房建得比较宽敞,大概有十多坪(约33~40多平方米),住户们可以邀请朋友前来共度美好时光。因为厨房是共用的,所以自然而然就会有很多交流,可以在此过程中互相分享美食和私人物品。除此之外,卫生间、浴室、洗衣间也是所有住户共用。每套公寓里设有三间浴室、两个卫生间,数量上并不算少。事实上,卫生间和浴室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共用这些空间,可以增加生活空间的面积。

未来学家约翰·萨卡拉在2015年出版的著作《新经济的召唤:设计明日世界》中引用了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的一句话,“比起为有限的资源进行竞争,人类更倾向于合作”。他预言,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共享经济是一种常态,使用价值会大于交换价值。共享住宅的住户们不必置备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通过资源有效分配和共享,可以减少浪费。

正林建筑文化财团的办公室位于通义洞家园一楼,这里经常举办一些由财团组织的论坛和聚会。办公室为住户们提供各种便利,包括住户外出时照常运营并代收邮件和快递,晚间提供照明,让住户下班归来感觉似乎有家人在等待自己一样,心里暖暖的。

共享住宅并非一定要有办公室,如果一楼有咖啡店或店铺等,更能让住户们心里感到踏实。共享住宅通常只在晚上使用,难免会让人感到孤单。如果设计一些商业空间,这种商住结合的模式可以为住户提供更多见面的机会。

这是位于首尔麻浦区城山村的通福宅3号门口休憩处。门前摆放了一张小的木制平台,除了住户外,附近的邻居也可以在此休息。这里共有8户人家,还有一个健身房,供住户子女们使用。 © 通福宅提供

宽松的共同体

这是2011年首尔城山村修建的第一个通福宅,住户们在房前说笑。与一般的多住户住宅不同,住户们参与了房子的设计,每家每户从内部结构到外观全都不同。 © 月刊《设计》提供

共享住宅是一个共同体吗?严格来说不是。共享住宅并非要恢复共同体,而是希望恢复共同体感。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过去生活在一个地区共同体中的邻里之间有些过于互相干涉,有时甚至到了对他人生活指手画脚的地步。共享住宅希望打造一种“宽松的共同体”,既保持过去共同体社会的优点,又尽可能地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让住户们不会觉得孤单和被排斥,每当遇到困难时,又可以彼此帮助,并在适当的范围内提出一些参考意见。现如今,居住在大城市高层公寓里的人们,遇到邻居生病时,一般不会送邻居去医院。但在宽松的共同体中,人们会欣然协助,不辞劳苦。

在共享住宅,保障住户生活上的私密性也很重要,如果从房间里出来,迎面看到其他住户在举办聚会,会觉得不方便。为此,通义洞家园将私人空间和共享空间分别设计在不同的楼层,每个人的鞋子也不摆放在共用玄关,而是放在个人的鞋柜里。而且还有几点以后禁止使用洗衣机等规定。除此之外,时间长了,一起生活的住户们也会制定一些新的规定。

有意思的是,一些人明明是因为渴望过去那种亲密的共同体生活才选择了共享住宅,他们往往积极表态,渴望交友。但越是这样的人,越最先搬离。可见,现代人都不喜欢同他人走得太近。宇宙共享房屋正是考虑到现代人的这种心理,刻意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住在一起。例如,有为准创业人士打造的共享房屋,还有为爱好棒球的女性打造的共享房屋。

社区的中心

除了为单人家庭打造的共享住宅外,为非单人家庭打造的共有共营住宅也在不断增加。首尔城山村建造的“通福宅”(意为因沟通而幸福的住宅)就是一个成功案例,那里一共可以入住9户人家。这种住宅不是由开发商建好后入住,而是以住户的需求为中心,让住户参与到房屋的设计之中。当然住户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左右房屋的设计,但阁楼、凉台等在建造时,可以满足住户的需求。所以虽然是一栋楼,但里面的每套房子都像独立住宅那样,风格迥异。这里有单独的社区空间,起到村庄会所的作用,建造费用由每个住户均摊大约1坪的金额。大家在这里一起养育孩子,一起用餐。楼里还设有仓库,供所有住户共同使用,里面可以放一些每个家庭不太使用的东西。除此之外,还有三家公司在此办公。

首尔龙头洞住宅于2018年建成,里面居住着6户人家,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妇、几对三四十岁的夫妇、一个有四个子女的家庭和一个有三个子女的家庭。他们共用厨房、洗衣间和一个小书房。这种家庭式共享住宅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一起养育孩子,孩子们不仅可以在邻居家无拘无束地玩耍,还可以在邻居家过夜,大人们也很乐意帮助邻居照看孩子。

龙头洞住宅还有另外一个目标,就是希望能够成为社区居民们的活动中心。住户中,有教授外国留学生学习韩国语的老师,他教授的外国学生在共享空间——厨房和书房里吃饭和学习。附近托儿所放学的时间到了,而哪家的父母如果还没有下班的话,托儿所老师就会将孩子送到这里,和其他家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直到父母回来。(李民译)

小房子依旧美好

房子多大,属于哪个学区,今后房价会涨多少,这些是大部分韩国人评价房子价值的几大要素。然而近来,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盖一栋世界上独一无二、仅属于自己的房子,虽然面积小,但在朴素的生活中却能够感受到幸福。

很少有哪个韩国人现在还住在自己儿时生活的房子里。小时候,父母如果买不起房子,一般都会租房住,当合同期满时再换房搬家。就算后来终于买了房子,但等房价一涨,就会卖掉去买更大更好的房子,因此总是在不停地搬家。还有很多父母,为了孩子能考上好的大学,特意搬到条件更好的学区。

这是位于首尔钟路区昌信洞汉阳都城旁边的“高耸”,共5层,占地面积仅有33.7平方米。1楼是停车场,2楼是工作室,3楼是厨房,4楼是卧室,5楼是衣帽间和浴室,每个楼层功能不同,垂直叠加在一起。© 月刊《环保屋》提供

房子的价值

大概从10多年前开始,媒体就报道过双拼房,这种房子对于那些不喜欢结构和布局都千篇一律的高层公寓、想拥有带个人风格的房子的人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双拼房是两套房子一墙之隔,形成一个整体建筑。两家分摊地皮购买费用和建造费用,所以不用投很多钱,便可以盖一座独立住宅。

这种双拼房,价格便宜、还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居住空间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那些已经厌倦高层公寓生活的家庭、与长辈们价值观完全不同的年轻夫妇、子女已经成家了的老年夫妻,他们在城市里买一小块地,或者在近郊买下一

块便宜的地皮,开始建造带院子的小房子。

有的房子厨房比较宽敞,有的房子带书房或音乐室,有的房子还有温馨的阁楼,这些房子都积极反映了住户们的意见。如果说公寓是成品服装,那么这种房子就属于量身定做,从公寓搬到这种房子,就好比从成品服装换成了现在的私人定制。而且这种房子全世界独一无二,会给住户带来很大的心理满足。

住在这种房子里的人,不会根据房子的大小、房间和卫生间的多少、学区的好坏来判断房子的价值。他们重视的是:窗户是否视野足够开阔,外面的风景是否可以一览无余,室内室外的灯光效果,是否带院子可供玩耍,是否拥有独立的空间可以保护自己的隐私,家人之间是否方便沟通等等。

 

纵向延伸

选择小房子的人大都不是有钱人,既然需要低投入买地、盖房,那么必须忍受一些不便。首先因为房屋占地面积较小,所以必须加盖二层。如果只有夫妻二人,二层足矣。但如果还有子女,就必须建造阁楼或复式结构,通过调整房间的高度建造更多的空间。

从这一点来看,小房子的出现,可以说是让现代人的居住从在宽敞的单层上水平移动,转向了在狭小的地面上纵向延伸。原有的走廊变成了楼梯,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但却让老人们感到很不便。

一般情况下,如果房子较小,孩子的房间和父母的房间通常会分别安排在不同的楼层。打开房门,对面也是一个小走廊或者楼梯,可以保证私密性。高层公寓一般都是平面布局,无法保证每个房间的私密性,因此处于青春期的子女们经常将房门锁上。但如果房间在不同的楼层,就不会如此。小房子一般都设计成复式结构,不仅让每一个空间都很有特色,而且还装修得非常小巧别致。因为移动空间较小,可以让家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如此可见,这种小房子根据地形、周围环境、家庭人数、家庭成员的爱好和需求等,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布局。

 

有节制的生活

住在大房子里,没有必要的物品也会根据房子的大小成比例地增加。如果客厅宽敞,除了大沙发外,还可能会置备一些运动器具或按摩椅等。即使是不用的物品,也会因为房子大而不必扔掉。但如果房子较小,生活就不会那么杂乱无章。

通常,大家都愿意住大房子,并置备各种没有用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然而这些物质欲求在这里却无法实现。一旦住进这种小房子,就只能丢掉很多东西。小房子会让我们从物欲中摆脱出来,让我们明白单纯质朴的生活有多美好。

朴星泰正林建筑文化财团常任理事

전체메뉴

전체메뉴 닫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