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釜山成了韩国的临时首都。一直到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的1953年8月15日政府回到首尔之前,这里实际上承担了首都的功能。当时庆尚南道政府大楼成了临时首都的政府办公大楼,那附近聚集了大批躲避战争的难民,他们在这里开始了不知何时结束的异乡生活。当年这些人喜怒哀乐的痕迹被保留至今,不时让人回顾历史。
釜山西南方的甘川洞—— 20世纪50年代中期,太极道信徒集体移居到山腰之后形成的村落。随着山势成阶梯状分布的房子,迷宫似的巷子,演绎了一幅别样的风景。
釜山之所以能够成为仅次于首尔的韩国第二大城市,与韩国现代史的悲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朝鲜战争是让釜山从各方面迅速成长的决定性因素。战争开始之前,1949年釜山的人口约47万,成为临时首都后大批难民涌入,人口急速膨胀起来。停战两年后,也就是1955年,随着大批难民在这里定居,人口突破了100万,从此釜山一跃成了大城市。
难民们有了临时住处,就得为生计发愁了。紧挨着釜山站与釜山港的洞中央四十台阶附近是见证了他们艰难困苦的代表性场所。现在这里摆放了很多当时难民的雕像,有给小孩喂奶的年轻母亲,也有崩爆米花的小贩,还有正在休息的背夫等等。由此可见,这里曾经是劳动与休息的分界地。以台阶为中心,下面是打短工的、卖口香糖的、码头装卸工等人干活的地方,上面则是临时搭建的鳞次栉比的帐篷和板房。难民们承受着高强度的劳作,偶尔有点空儿就坐在这些台阶上伸伸腿,合合眼,或者思念家人,流下苦楚的泪水。
还有一个地方也让人联想到战争的伤痛,那就是影岛大桥。对难民来说,比贫穷更痛苦的是亲人音信全无。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寻找失散家人的墙报贴在这个桥的栏杆上,每天流着眼泪期待着与家人那希望渺茫的重逢。影岛是一座位于釜山以南的小岛,直到1934年修建了大桥,才与陆地相通。影岛大桥是韩国最早的陆岛连接桥,也是唯一的开合桥,是釜山的一大地标,因此难民们把与家人重聚的希望寄托在了这里。
该建筑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修建,最初为日本人道知事的官邸。朝鲜战争爆发后,釜山成为临时首都,这里被用作总统官邸。1984年改为临时首都纪念馆后向普通市民开放,人们来到这里可以回顾一部釜山现代史。
朝鲜战争时,南下的难民夫妇在巷子里木质建筑的屋檐下,摊开箱子出售来自美国军队的旧杂志和从旧货商人那里收集来的各种旧书,这就是宝水洞旧书店街巷的原型。60-70年代,这里的书店达70多家,现在约有40家书店仍然在出售旧书与新书。
战时陪都
东亚大学的石堂博物馆见证了釜山成为临时首都的历史。这座建筑物于1925年正式竣工,当时为了配合日本殖民者把庆尚南道政府从晋州搬到釜山。日本人认为釜山守着海港的大门,是交通要塞,为了提升殖民统治的效率,决定搬迁道政府。在朝鲜战争时期,这里被用作临时首都的政府办公楼,停战后又回归此前的身份——庆尚南道政府办公楼。后来庆南政府搬迁到昌原,这里又被用作釜山地方法院等。在韩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社会变迁之中,这里被赋予了多重使命。也正因如此,2002年这里被指定为登记文化遗产(近代文化遗产中,因保护及利用的价值较大而由政府指定并进行管理的文化遗产)第41号。从2009年开始,这里成为东亚大学博物馆,用于历史教育。
为了纪念釜山作为临时首都的历史及其意义,近来釜山还打造了相关街区。在连接东亚大学富民校区与临时首都纪念馆的 “韩国临时首都纪念街”,可以看到为了让人们铭记历史而设置的各式雕像和当年运营的有轨电车。
临时首都纪念馆大楼建于日本殖民时期,本来是庆尚南道道知事的私宅,临时政府时期被用作总统官邸。现在这里被布置成展示朝鲜战争时期釜山作为临时首都的历史教育场所。总统的蜡像做得跟真人一样大小,办公室也被原样复原,供人们参观。同时展出的还有战争时使用过的物品和反映当时生活状况的板房、难民学校、国际市场的板凳模型等。
环山公路
在釜山,山腰上的环山公路非常多。这些路总长度足有65公里,因此釜山也被称为“环山公路之城”。这是因为很多难民都需要临时居所,他们只能选择在山上搭建帐篷或者板房,环山公路也随之越来越多了。沿着那些毛细血管一样的小路就能找到那些一间间紧挨着的小房子,房子与房子之间穿插着迷宫般的巷子。人们就在这里延续着艰辛的生活。这里凝结了岁月中无尽的心酸,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却成了游客云集的游览地,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甘川文化村。
从釜山大学医院往甘川岗方向去,路的右边尽是台阶状的村落景象。战争中避难而来的新兴宗教——太极道的信徒们聚居于此,形成了一个叫太极道村的村落,这就是甘川文化村的原型。釜山人管这里也叫“火车村”,这是因为每当到了夜晚,毛毡房的窗户都会反射光线,远远望去水平方向形成一条长龙,就好像一辆正在夜间奔驰着的火车。每家每户就像堆积的乐高玩具,严丝合缝,五颜六色的屋顶演绎了一幕色彩斑斓的别样风景。
村子里的巷子四通八达,不管朝哪个方向走,巷子总是跟巷子相连,大斜坡的台阶也总是能和台阶相遇。巷子把一间间房子横着连在一起,台阶把一条条巷子竖着串在一起。现在,作为城市再生项目的一环,这些村庄得以整洁保存下来,到处挂上了公共美术作品,变身为文化艺术村,就连法国的《世界报》、美国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国外媒体都推荐过这里。
中央洞40台阶—— 临时居住在板房村里的难民们每天顶着水罐在这里上上下下。现在这里摆放了很多雕像,生动再现了当年难民们在这里生活时的情景。
在釜山,半山腰上的环山公路特别多。
这是因为很多难民都需要临时居所,他们只能选择在山上搭建帐篷或者板房,
随之环山公路也就越来越多了。
沿着那些毛细血管一样的小路就能找到那些一间间紧挨着的小房子,房子与房子之间穿插着迷宫般的巷子。
人们就在这里延续着艰辛的生活。
自由市场
当年的难民们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每天的生活都是那么茫然,但无可奈何的避难生活咬着牙也得挺下去。他们在如此黑暗的环境下,依然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顽强地支撑着家庭,耕耘着自己的生活,这一切要归功于市场。釜山的市场为他们提供了勉强糊口的食物,生活的点点滴滴都铭刻在这里。特别是国际市场、富平罐头市场一带,解放后日本生产的战时物品、朝鲜战争时从美军那里偷运出来的生活物资等都被拿到这里来摆地摊售卖,因此被人们称为“自由市场”。
国际市场因为有很多来自各个国家的援助物品,一时之间成了韩国时尚文化的桥头堡。人们都说这里外国货应有尽有,完全是“国际”化的,因此给它起名叫“国际市场”。韩国最早的公立市场——富平罐头市场原本是战后交易军需物资的黑市所在地。战争时美军驻扎在釜山,很多人偷运美军基地存放的罐头,放在地摊上贩卖。人们管这里贩卖美军物资的人叫“洋个子商人”,他们一般从跟美国军人一起生活的妇女那里收购烟、酒、食材等,然后加高利贩卖。
富平罐头市场享有盛名也是因为这里是釜山代表性的饮食文化发祥地。这里不仅诞生了釜山鱼糕,还在战乱时期发明了釜山猪肉汤饭。人们将美国大兵吃剩的残羹冷炙回收做成粥贩卖,还起名叫“猪猡粥”、“联合国汤”,这可以说是今天韩国“部队火锅”的前身。因为里面添加了香肠、火腿等材料,它成了难民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旧书店街巷
150多米长的狭窄巷子里,40余座书店林立,这里就是当时韩国最大的旧书店巷子——宝水洞旧书店巷子。战争期间,在九德山一带与宝水洞后山、影岛等地,人们经常能看到大学生在用帐篷和板子搭建的临时教室里上课。这种学校被称为“战时联合大学”,是当时教育部门合并首尔市内几所大学之后组成的。宝水洞是当年学生们上学的必经之地,因此这里总是人声鼎沸,自然而然就成了书店一条街。
那时因为战争,出版业陷入了困境,别说是教材,就连普通图书都难以买到。为了解决买书人和卖书人的难题,露天旧书摊应运而生。旧书摊接二连三站稳了脚跟,到今天就成了宝水洞书店街。当时的知识分子常常是噙着泪水无可奈何地将自己宝贝一样的书卖掉,才能买食物填饱肚子。随着这些书越积越多,这里成为釜山的知识窗口和文化街的象征并发展至今。(王萌译)
战争创造的乡土美食
如果你问一个釜山人,“釜山的乡土美食是什么?”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猪肉汤饭和小麦面”。但这些今日釜山代表性美食的历史并不长,因为它们都是朝鲜战争时期才出现的。它们都是在接受并融合了各地难民的饮食文化后诞生的。
釜山的乡土美食小麦面——由朝鲜战争时期南下的难民发明。面条由小麦面粉加淀粉制成,吃的时候再浇上爽口的汤汁。
小麦面
很多从北方地区南下的难民十分想念自己家乡的冷面,但当时荞麦面难以获得,只好用援助物资中的小麦面粉代替,做成面条吃。其实就等于是把冷面里的荞麦面条换成了小麦面条。
当时小麦面的价格只有冷面的二分之一,人们普遍认为小麦面只不过是替代品。没钱买冷面的时候就吃小麦面,或者要两个人一起吃的时候,用一碗冷面的价格买足够两个人吃的小麦面。一来二去,小麦面又被釜山人加入了刺激性的釜山口味,变得又咸又辣又爽口,终于演化成了釜山的乡土美食。
每家饭店的小麦面口味多少有些差异,但都是小麦粉与淀粉经过配比制成的面条,再加上牛骨、蔬菜、各种药材一起熬成香气扑鼻的高汤,稍微冷冻之后喝下去更爽口。冷面有汤面和拌面之分,小麦面也有汤面和拌面两种。高汤表面泛着薄薄的冰碴儿,里面浸润着小麦面,吃起来又劲道又柔滑,特别有嚼劲儿。拌面就像釜山人的性格一样,把面条跟用红红的辣椒粉和捣碎的大葱、大蒜、洋葱等做成的调味酱搅拌在一起,甜滋滋、火辣辣,是一种别具风味的“以热制热”的夏日美食。
猪肉汤饭融合了全国各地难民的饮食文化,最终成为别具釜山特色的一道风味美食。吃的时候把肉与米饭泡在用猪骨熬制的汤里,再放入美味的调味酱。
猪肉汤饭
这也是一道釜山代表性美食,把饭泡到猪肉汤里,再满满盛上猪肉即可。按照喜好还可以再放些韭菜、大蒜、辣椒、洋葱、泡菜等,热腾腾、料多量足的一碗汤饭保证你吃得心满意足。
近来,釜山猪肉汤饭在反映各地饮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原来的汤饭是把汤、肉、米饭都盛在一个碗里,但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汤饭也融合了多个地区的饮食文化。
首先,汤就分成了几种,有奶白汤、淡汤、清汤等。奶白汤是用猪骨头熬制而成的,汤味道香醇而厚重,与济州的猪肉海藻汤饭、日本九州的豚骨拉面有几分相似。淡汤是用猪内脏与整个猪头一起熬出来的汤,这是釜山猪肉汤饭的基本形式,由来自北方地区的难民首创,特点是味道厚重,美味十足。清汤是只用猪肉炖出来的汤,源自庆尚南道西部的猪肉汤,味道清淡。
釜山猪肉汤饭的种类也很繁多,有光加猪肉的“猪肉汤饭”,还有加了白切肉、米肠的“米肠汤饭”,加了猪下水的“下水汤饭”,还有加入白切肉、下水的“杂烩汤饭”,白切肉、米肠、下水统统加进去的“什锦汤饭”,饭、汤分离的“分离汤饭”,白切肉、汤、饭分开的“切肉白饭”,用面条代替米饭的“猪肉汤面”,等等。这说明,各地的猪肉菜都在釜山以“猪肉汤饭”的形式扎下了根。
崔元僔诗人、东义大学继续教育院教授
安洪范摄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