메인메뉴 바로가기본문으로 바로가기

Features > 상세화면

2018 AUTUMN

特辑

东北亚新时代的文化特辑 2北方的山河, 另一种遇见

韩国人总是喜欢游金刚山和长白山,不仅仅因为两座山的山色秀美、壮观,更因为两座 山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意义。

登顶长白山的韩国游客在天池拍照留念。位 于朝鲜两江道和中国吉林省交界处的长白山 是朝鲜半岛绵延1400多公里的白头大干中 的最高峰。目前,韩国人只能在中国境内参 观天池。

我出生于分裂的朝鲜半岛南半部——韩国,在特殊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音乐课上我们会唱“最美金刚山,一万两千峰,美景收眼底,美名传天下”。教科书中的游记《山情无限》一文向我们展现了金刚山的树林、瀑布、云、雾和山石的美。大自然四季更迭,金刚山四易妆容,因此按照季节有四个不同的名称。春天,一万两千座山峰,漫山遍野的新绿和花朵,如同一块闪耀的金刚石,因此得名金刚山。

韩国的俗语说:“吃饱再观金刚山。”说的就是民以食为天,无论景色有多美也要先吃饱肚子。在俗语中,金刚山就是美景的代名词。不仅如此,说起韩国人喜欢的歌曲,非崔永燮作曲的《难忘金刚山》莫属。“你在哪儿,清丽的金刚山”第一句歌词就让我们陷入无限的遐想:金刚山究竟有多美,让我们最无法割舍和最难以忘怀呢?

韩国人对中朝边境的长白山的关注不亚于金刚山。长白山坐落于一马平川的盖马高原上,保留着原始森林的神秘,覆盖山顶的白色浮石好似白发,因此得名。2002年,我终于有幸来到怪石嶙峋的金刚山,涉足山中的溪水。几年后,我又有幸爬上了长白山的山顶,俯视碧波荡漾的天池。

久违的美丽

这段历史源于现代集团创始人郑周永的“牛群访朝”。郑出生在朝鲜,17岁那年偷了父亲卖牛的钱来到了韩国,创立了今天的大企业。1998年,已经83岁高龄的郑通过斡旋,推动了为实现和平的归乡访问。为偿还当年欠下的一头牛的债,他带着500头牛浩浩荡荡跨越板门店进入朝鲜,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进行了现场直播。法国批评家索尔曼评价此次事件为“20世纪最后的前卫艺术”。从那一年年末开始,由现代集团主持的韩国民间金刚山旅游项目正式上马。

两年后,金大中总统和金正日委员长见面,发表了《6·15共同宣言》。金大中总统的南北和解合作政策融化了南北关系几十年的坚冰。2002年,南北分裂以来朝鲜首次派出了代表团和拉拉队参加在釜山举行的亚运会。同年,恰逢世界杯在韩国举行,文化、艺术、体育界人士决定在金刚山举办“祝愿世界杯和亚运会成功举办的迎新年活动”。我读书时正是经常被组织集体参加各种活动的年代。因此一提起集体活动,反感之情油然而生。但此次不同,是去金刚山。坦率地讲,在接到邀请时,我在心中暗暗为自己选择当作家叫了声好。

第一次踏上朝鲜土地时的那份轻微颤栗是什么?第一次同朝鲜人打交道时的那份尴尬和感动是什么?脱离同行的朋友,沿着金刚山溪流独自漫步,围绕在身畔的那种飘渺而又生机无限的能量又是什么?我喜欢爬山,爬过韩国大大小小的山。即便如此,在我眼中,金刚山仍然是独一无二的,那种美似乎有些陌生,又有些久违。我的美丽目录添上了一道新的风景,并且感觉自己开启了一片读懂美丽的新视野。

夜晚来临,户外温泉雾气升腾,金刚山大大小小的山峰若隐若现,海金江海岸线柔和美丽,再加上喜欢开玩笑的朝鲜人的笑声、香醇的笃斯酒、大同江啤酒,所有的疲劳顿时消解。

三年后,2005年,因为参加“朝鲜语作家大会”,我又一次有幸访问朝鲜。来自韩国、朝鲜以及海外的朝鲜语作家200余人,在南北分裂60年后,首次欢聚一堂。这次会议是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活动。筹备的过程可谓历尽千辛万苦,但同民族间渴望交流的迫切之情任何事物都无法阻挡。

搭乘高丽航空公司的飞机离开首尔,不到一个小时飞机就降落在朝鲜平壤顺安机场。想到从水路坐船去金刚山时曾整夜晕船,不禁感觉有些荒诞。前来迎接我们的朝鲜工作人员鼓掌欢迎我们。

喜欢搞创作的人通常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个性比较鲜明。组织这些人举行集体活动并非易事。更何况一直以来大家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生活经历迥异。这次相逢充满了各种故事。彼此想展露在外和想看到的各不相同。最重要的是,相互间价值取向的差异造成了不少的紧张和矛盾,引发了误会。我们始终应该铭记的是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大家在平壤高丽酒店推杯换盏,在玉流馆品尝了冷面,在妙香山一起高歌,通过交流眼神的方式一起感慨“不是在做白日梦”,这些对我们来说或许更有意义。

很多点滴小事都能让大家找到共同的根。同坐一桌的朝鲜作家称生菜(sangchu)为“bulu”,话刚出口,来自济州岛的作家就喜形于色地说,本以为“bulu”的说法是仅用于济州岛的方言,没想到竟然是朝鲜的标准语。因此话题一下子转到南北两方语言的共性的问题上来。尽管分裂了60年,除了受外来语影响的部分词汇外,相互沟通毫无问题。因为双方都遵守了1933年由朝鲜语学会颁布的《拼写规则统一方案》。这一点可以通过朝鲜作家洪锡中当时在韩国出版的小说《黄真伊》得到证明。该小说在韩国广泛流传,还获得了韩国著名的文学奖。

从黎明中醒来的长白山

朝鲜语作家大会计划去长白山山顶看日出。夜色尚浓的清晨,大巴载着来自南北的作家从半山腰的住所出发了。因为是最后一晚,大家推杯换盏喝到很晚,因此坐车的时候多数人都进入了梦乡。只有我醒着,因为要主持庆祝活动,不敢掉以轻心。这让我有幸看到了终生难忘的景色。

黎明夜色中醒来的原始森林。去白桦林走一走,你会发现在掉落的落叶松鳞片状树皮缝隙间盛开着各种各样令人爱不释手的小花。黑松、红松、云杉、柳树,绚烂的鲜花,清澈的溪水,冷峻的黑岩,满眼的画面。即便传说中生活在这里的白虎、黑熊、香獐子真的跳出来,你也一点不会觉得奇怪。最终当我们登顶将军峰,太阳冲破天池,庄严地升了起来。一位朝鲜作家对我们说:“今天真是个好日子。这里山高气候多变,我有过五次登顶的经历,今天是第一次看到日出。”

在那里我们一起诵诗,一起欢呼,搭着肩膀集体合影留念。一篇回忆当天活动的文章写到,当韩国的一位作家说“把该死的铁丝网乖乖拆了吧”,朝鲜的作家立刻回答道“齐心协力,人定胜天。”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坚信,尽管会历尽各种艰辛,但我们一定会书写新的历史。

金刚山景色绝美,美景四季各不相同。南北分裂后,从1998年9月开始 启动海上旅游项目,2004年该项目中断。陆路旅游观光项目自2003年 9月启动,2008年中断了。

这样的形势持续向好发展。第二年,2006年,双方协商成立“6•15南北民族作家协会”,协会的成立仪式在金刚山举行。南北作家们欢聚一堂,举行了“金刚山文学之夜”活动。当时,陆路旅游已经推出,因此是一路乘坐大巴,逃脱了晕船的困扰。车是从江原道直接进入朝鲜境内的。我们再次品尝到了朝鲜种植的谷物和蔬菜,吃到了朝鲜的肉,喝到了朝鲜的酒。我们互相开玩笑打趣,如果实现统一,我们当中谁的书会在朝鲜卖得好。我们还彼此鼓励安慰,统一是可以让我们这些使用小众语言的作家赢得更多读者的唯一的方法。

2008年,同时刊载南北作家作品的杂志问世了,它就是“6•15南北民族作家协会”会刊——《统一文学》。杂志刊登了小说、诗、随笔、文学评论共计33篇。我的一篇短篇小说有幸入选,我也因此拿到了一本杂志。我把这本历尽千辛得以问世的杂志珍藏到我的书架上,放在一位朝鲜作家在平壤送与我的诗集旁边。由于我的作品被译成几种语言,我有幸参加了一些书展和文学活动,见到了一些外国读者。但是想到朝鲜人阅读我的小说,仍会有几分不同的感受,却是另一番滋味。我感觉就像脱缰之马脱离了多年来的桎梏那样笨拙地伸出了双手。

然而好景不长,热络的南北关系遇到了问题,迅速降温,金刚山旅游项目也被叫停,双方关系陷入了僵局。好在和解的大门又重新开启了。今年4月,南北首脑会谈在板门店举行。走过徒步桥,两位首脑在栏杆前的椅子上就坐,单独谈了半个多小时。期间,我们只能听到鸟叫声。第二天某媒体想要通过口形了解两位首脑密谈的内容。令我高兴的却是一篇找到鸟叫声发自何处并介绍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报道。鸟叫声即和平之音,有这种念头的人应该不止我一个。在只能听到鸟叫声的30分钟里,我头脑里浮现出的是金刚山和长白山。此后我也爬过很多山。我曾去过安纳布尔那山的大本营,走过印加古道,去过落基山脉野营。在美国雷尼尔山附近的西部城市生活的两年间,华盛顿州周边的山自不必说,我还去了黄石公园和大峡谷等地,体会到了叹为观止的感觉。但这些都与看到金刚山和长白山时感受到的景色截然不同。

第一次踏上朝鲜土地时的那份轻微颤栗是什么?第一次同朝鲜人打交道时的那份尴尬和感动是什么?脱离同行的朋友,沿着金刚山溪流独自漫步,围绕在身畔的那种飘渺而又生机无限的能量又是什么?

对南北分裂历史的理解

我的书架上插着两本不同时期展现北方景色的摄影作品集。一本是玛格南图片社首席摄影师久保田博二的作品集《北方的山河》。照片是在1979年为日本杂志《世界》拍摄的。他说自己是第四个被允许到朝鲜登山的日本人。他在“后记”中这样写道:“雄伟大陆山脉的典型代表长白山,象征着东方的金刚山,我被两座山豪迈威严的大自然气魄深深吸引了。”

这本摄影集30年前即1988年由以市民集资创建的韩民族新闻社出版发行。当时文民政府尚未执政,南北关系属于冰冻期,做这样的事情是需要勇气的。得到消息的读者自然兴奋不已。3万韩元一本书可是不小的支出,在当时可以买300包方便面。但我也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初夏漂着浮冰的天池”、“溪谷间的枫叶”、“原始树林和树上的冰挂”,这些照片里的风景当然无比美丽。但更能够让我心跳的事情是能够看到两座山的样子,而它们所在的那片北方的土地韩国人是无法涉足的。后记的文字讲述的是美丽的景色、对于那里的儿时的记忆和思念,以及民族精神。

另外一本摄影集是1982年由平壤的朝鲜画报社出版发行的《长白山》。这本摄影集是我去平壤参加朝鲜语作家大会时买回来的。与受到时间限制的久保田的照片有所不同,摄影集收录了四季的景色,详实具体,更加亲切多样。尽管照片的画质差别较大,但除了自然风光还有人物,更加令人爱不释手。

在朝鲜,长白山是美丽景点,更是抗日斗争的遗址,后者与前者同等重要。那里曾经设有朝鲜人民革命军的秘密营地,因此修建了很多的铜像、纪念塔、纪念碑,还保留着很多游击队员的住所和营地。

近来,我时常和朋友们相约出游。如果从韩国出发经朝鲜、俄罗斯到欧洲的铁路线贯通,我们就可以从平壤到海参崴,再到莫斯科、巴黎。如果可以坐火车去旅行,谁还去坐飞机?当然,我知道,要把切断了很久的路连接起来,需要很多时间和相互间的理解。我们可以等待,难道不是吗?(徐俊译)

1998年,现代集团名誉会长郑周永先后两次率领车 队载着共计1001头牛越过板门店访问朝鲜,拉开了 南北民间交流和经济合作的序幕。

2005年参加在朝鲜举办的“朝鲜语作家大会”的韩 国作家们在拍照留念。2000年金大中总统与金正日 委员长在首次南北首脑会议上发表了《6•15共同宣 言》,此次活动是乘共同宣言的东风筹备的。

和解与和平之旅

非军事区以将朝鲜半岛拦腰截断的255公里军事分界线为中心,分别向左右两侧延伸两公里。停战协定的签署标志着朝鲜战争告一段落,非军事区如实反映了当时的战线。举行停战谈判的板门店既是共同警备区域,又作为唯一的通路留存至今。板门店及南北交界区域的建筑设施每年吸引着近300万的国内外游客,正逐渐成为热门旅游景点。

 

板门店是将南北一分为二的非军事区中的唯一通道。朝鲜游客在参观板门 店。在韩国可以通过“安保旅游”项目参观板门店,但需要至少提前60天申 请,并且只允许团队集体参观。

美国的历史学家、专栏作家费伦巴赫在记录朝鲜战争的著作《这类战争》中这样描写1953年7月27日非军事区(DMZ)的诞生——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的瞬间。

“在10时01分,他们签署了分别由对方事先准备好的18份文件中的第一份,签完所有文件用了12分钟。然后各自起身离开,谁也没说话。”

被称作“非军事区”的地方是仅存的最后一条冷战战线。这块贴着“分裂”的标签,述说着“悲情”的土地骤然讲起了和平。板门店从来都是与停战和分裂划等号的地方,然而就在今年的4月,韩国总统文在寅和朝鲜金正恩委员长在这里签署了《为实现半岛和平、繁荣和统一的板门店宣言》,携手相约开启和平新时代。65年前,交战双方在这里正襟危坐,在12分钟内一言不发地签署了协定,背身而去。65年后的今天,就在同一地点,两位领导人握手言和,亲切相拥,携手前行。

两位领导人在板门店步行桥上会谈的场景分外引人注目。蓝色的步行桥与周围浅绿色的丛林相得益彰。二人款款走到休息桌前,面对面相视而坐。听不到背景音乐,他们交谈的内容也听不见。这里一如往常飘过鸫鸟清丽的歌声,对面传来灰头绿啄木鸟高声的回应。

四个关键词

非军事区包含四层含义。首先,这里是冷战带来的自然生态界的宝库。大自然绝不会按照教科书或者按照人类的意图更迭。从前的田地变成了湿地,吸引了世界珍稀物种河麋成群地来这里生活。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和持久的军事对峙,大自然竟然在这里自行衍变成了万物生活栖息的家园。

韩国国家生态研究院2018年6月的统计数字显示,包括101种濒临灭绝生物在内的5929种野生生物生活在非军事区。激烈的战场恢复成茂密的丛林,应该说人类在这一过程中毫无贡献。反而布铁丝网,埋地雷,甚至撒枯叶剂,对大自然恢复原貌层层设阻。从这一点而言,非军事区堪称“世外桃源”。

第二,非军事区是鲜活的战争博物馆。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英国士兵刻骨铭心地经历了《麦克白》中描述的战争场景。非军事区是一部大型纪实性纪录片,记录了63个国家参加的“人类战争”——朝鲜战争的历史。

第三,非军事区还是边境文化的培育基地。靠近非军事区的民统线以北的居民会给候鸟喂食,发展候鸟旅游观光产业,并从中受益,人与自然共生。这里不仅有人类的生老病死,更见证了朝鲜半岛许多重要的历史时期。新罗末年弓裔(?—918)建国泰封,其都邑就设在非军事区内的铁原。此后高丽也在此建国,后迁都开城。大约400年后,朝鲜在开城建国,后迁都至现在的首尔。

非军事区的周边区域既是自然生态界的宝库,也是可以见证朝鲜战争伤 痕,感受南北分裂现实的地方。每年都有近300万游客到访。

板门店的桥

理解板门店的第四个关键词是“桥”。停战协定签署后,中立国监督委员会为了缩短会场距离,在板门店东侧军事分界线的湿地上方架设了一座木桥。由于桥面狭窄只能供行人往来通行,因此得名“步行桥”。这个曾经被人遗忘的冷战附属品现如今成了和平的象征。在《4•27板门店宣言》中,双方约定要将非军事区建成“和平区”,徒步桥上的散步似乎迈出了约定的第一步。

板门店与桥的因缘早在400多年前就已经被揭示。1592年,倭寇从南海岸以破竹之势入侵朝鲜半岛,朝鲜王朝的君主宣祖向北落荒而逃。来到一个小村镇时,恰逢暴雨洪灾,无路可走。村民们便拆了家里的门板,给宣祖搭了一座桥。此后这里就称为板门里,朝鲜战争停战谈判时,依据中方的建议更名为“板门店”。

通往和平之路

板门店军事分界线上曾经搭建过“象征之桥”。1994年6月,美国前总统卡特为解决第一次朝核危机首次经由板门店访问了朝鲜。南北分裂以来,板门店最壮观的“和平之桥”是1998年由现代集团创始人郑周永会长推动的“1001头牛群访朝”的场景。郑会长当年分别在6月和10月用卡车载了500头牛访问朝鲜,并见到了金正日委员长,初步达成了开展经济合作的意向。同年11月,载着游览金刚山的韩国游客的渡船驶离了东海港向北进发。

近来,到板门店和非军事区临界地区参加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激增。但是,板门店依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随便到访的,需要通过一定的审查获准访问,只能在白天在导游的带领下按照既定路线参观游览,并且未经同意不得随意拍照。尽管旅途中会有诸多的不便,但无数游客仍然乐此不疲地到访板门店。因为这里是唯一保留至今的冷战现场和遗址,是唯一可以获得这种特殊体验的场所。

殷熙耕小说家
咸光福韩国非军事区研究所所长

전체메뉴

전체메뉴 닫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