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炅重家宅建于19世纪后期,是全罗南道罗州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房屋。老宅中的厨房,无 论是建筑结构还是规模都值得一观,大方的木头横梁、墙壁上的烟垢和岁月的痕迹令人印 象深刻。设若不考虑建筑标准而从女性社会学的视角走进这个空间,我们会发现隐藏在其 中的另样故事。
在全罗南道罗州的朴炅重家宅 厨房里,长房长媳正把煮好的 汤从锅里盛出。由于韩国传统 厨房的炉灶要同时满足取暖和 烹饪两种需要,所以一般炉灶 的高度都低于火炕,而朴家的 炉灶要比厨房地面还要低。炉 灶里烧出的炭装在火炉里,供 房内使用。
韩国的传统房屋外观优雅,风韵卓然。无论是两班贵族们居住的富丽如宫阙的瓦房,还是覆着茅草屋顶的民居,都各有各的端庄淡雅,匀称协和。百姓们居住的草房如今都已不复存在,所幸还有两班贵族们居住过的若干古宅犹存,使我们得以重新领略传统房屋的秀丽。
然而,当我们被传统建筑样式的魅力所吸引而从外部走入古宅内部时,就会发现对于今人来讲,生活在这些古宅里会有诸多不便。尤其是对需要操持家务的女人们来说,甚至是不受欢迎的。终年居住于此守护着家宅的长房长孙与长媳也都认为“若不对多处加以改良,生活极为不便”。而这其中,首先需要修缮的地方就是厨房。
韩国的传统厨房可以同时满足取暖和烹饪两种需求。将木柴掺着松枝塞入炉膛点着,火焰会迅速进入炉灶内部,火炕将屋内的地板烘热,并通过空气对流使室内空气变暖。这期间女人们要在炉灶上支起锅煮饭做菜。在那个能源匮乏的时代,这套系统是十分高效的。
回溯到建造古宅的数百年之前,可以明确地发现传统建筑充分考虑了韩国的自然生态条件。即使是厨房这方小小的空间,也同样反映出当时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应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新的燃料、技术及各种工具不断发展,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时至今日,维持传统房屋的厨房(样式)并固守以前的生活方式几乎已是不可能的事。
房屋的生命力来自于人
不久前,笔者有幸考察了湖南地区(韩国全罗道的别称,包括全罗南道和全罗北道)现存古宅中建筑样式和规模首屈一指的朴炅重家宅。六世祖朴承禧(1814-1895)选中这片宅地并建草堂而居,四世祖朴在珪(1857-1931)仿照宫殿式样建造了一座大宅。据居住于此守护家宅的长房长孙朴炅重先生介绍,正房和厢房始建于1884年,而宅中的其他附属建筑1930年左右才全部建成。令人惊叹的是,这座规模远超普通民居的古宅在经历了战乱和变革的时代后,依旧完好无损地保持着其原本面貌。
站在院中环顾屋内,厢房中近期新建的厨房格外引人注意。紧邻正房中心——里屋的旧式厨房和远处新建的现代式厨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朴炅重先生的母亲,一生守护着这座家宅的第十四代长房长媳林妙淑女士年老后出入厨房日渐困难,便在正房西侧搭建了一库房,在那里建造了立式厨房和餐厅。
有人居住的房屋才具有生命力。即便是再珍贵的古宅,若无人居住,也只能徒作博物馆之用。因此,为使后代们能够长长久久地在此居住,需要在基本不损坏原本面貌的前提下对房屋进行适当修缮,使之符合现时的生活条件。朴炅重家宅的一大优势就是既保持了古宅作为传统房屋的美丽与风韵,又能长久地维持房屋的生命力。新建的库房中的厨房或许正是这种生命力的象征。
傍晚时分从后门向内看朴炅重家宅厨房的景象。为了便 于行走及保持通风,厨房开了两个正对着的门。紧挨着 后门的内侧是窄檐廊,在厨房里忙完活儿的女人们会坐 在这里休息、吃饭。前门右侧的仓库用来存放柴火。
厨房的功能延伸到整座房屋
世世代代守护家宅的女人们的故事在她们停留时间最久的空间里得以生动展现。门槛都快被踏平的厨房现今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模样,让人感觉更进一步走近了朴家儿媳们的生活。
女人们从厨房前院子中的水井里汲水淘米、择菜,准备饭食。不止井边,她们还要勤劳地往来于存放各种酱类、鱼虾酱、泡菜的酱缸台旁。因此,可以说水井和酱缸台是保证家人饮食的厨房的延伸空间。
此外,储存粮食的仓库和保管饭菜的橱柜也是厨房的附属建筑。檐廊上有储米的粮柜,还有存放各种碗碟、饭桌等的隔板,可以看做兼有碗柜之用的空间。因此,整个正房可以说具有今天所说的厨房的功能。
并非只有朴家如此,韩国传统房屋的结构特征都一样。这是因为在韩国的传统饮食生活中,准备食物的阶段大多需要宽敞的空间。无论是腌制越冬泡菜还是制作酱油、大酱、辣椒酱,操作空间往往会超出厨房渗透到里屋之中。一到年节或是酿酱时节,里屋的炕头就会被一些不知名的、盖着木盆或盖子的盘盘碗碗所占据。腌菜季节,大白菜堆满院子,这时就要紧急“征用”大木盆,将百余棵大白菜用盐腌制。近年来腌菜的规模大大缩小,虽然可以归因为人口结构和饮食形态的巨大变化,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因为这样的料理空间日渐缺乏所导致。
在传统房屋中,饮食的基本烹饪过程是在厨房完成的,一旦需要宽阔空间,可以随时转移到院子、里屋和檐廊。称之为“整座房屋的厨房化”并不夸张。这也可以让人揣测到女人们操持家务曾是如何繁忙与辛苦。
从后门出去便是酱缸台,上面放有大大小小四十余个酱缸。酱缸台位于阳光充 足之处,利于酱油、大酱、辣椒酱等充分发酵。 为保证排水通畅,酱缸台底部 铺有小石子和石板,高出地面20-30cm左右。
将泥土捏制成型后烧制成陶土烟囱。烟囱是将炉灶中烧火时产生的烟 排出屋外的装置。还有向炉灶输送空气,帮助灶火燃烧的作用。为了 更好地排烟,烟囱上朝四个方向设置了四个孔。
刺鼻的烟火气,母亲的味道
20世纪80年代中期,笔者在罗州农村做实地考察时曾见到一位长房长媳,并记录下了她的日常生活:
“云岩家的每天清晨五时许起床,到厨房生火,由此开始一天的劳作。厨房颇宽敞,既有在一侧角落里堆放木柴的柴垛,也有存放井水的水缸,石臼和石磨也放置在厨房一角。灶台里有炉灶,上面可支起两口大铁锅,云岩家的就坐在炉灶前生火。”
“她在做饭之前一定会盛上一碗清水,向灶王爷祈求家人健康,家宅平安。将前一天淘净备好的米放入锅中煮熟,再备上几碟小菜,早饭就料理完毕了。前一些年,家境宽裕且是长房,帮忙的人不少。她说,当年厨房里妯娌们、大小姑子们、侄女们热热闹闹,像现在这样人丁逐渐寥落,也不过十年的光景。”
“吃罢早饭,云岩家的就到田里去了。日落时分干完农活,将收割的粮食或蔬菜在前院拾掇好,还要忙着准备晚饭。”
笔者当时看到的她家的老厨房虽已被烟火熏黑,光线昏暗,但实际上却十分整洁。因为用木柴和松枝生火做饭,炉灶里飘出的炊烟将墙壁和屋顶熏得黝黑。而另一边,坐在炉灶前的云岩家的那花白的头发与浓浓的黑烟形成了微妙的对照。笔者当时心想,无论是黑烟,还是白发,都是厨房造就的,从这一点上看还真可以说是“同种异形”了。云岩家的裙上总沾有厨房的油烟气味,想必这气味会成为儿女们记忆中故乡的味道。
云岩家的最终也在1992年拆掉了那座老房子,盖了新房,建起了立式厨房。她不再在灶台上生火煮饭,而改用煤气做饭,用石油取暖了。
她家的老厨房虽已被烟 火熏黑,光线昏暗,但 实际上却十分整洁。云 岩家的裙上总沾有厨房 的油烟气味,想必这气 味会成为儿女们记忆中 故乡的味道。
里屋的前厅中,存放 碗碟的碗柜和存放粮食的 米柜等厨房用具占据了很 大的空间。碗柜旁边的小 搁板上存放有各式各样的 小饭桌和平时不常用的餐 具。可以说,韩国传统房 屋的里屋前厅也是厨房的 延伸空间。
一个世纪以来的缓慢变化
经过20世纪的现代化过程,韩国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完全改变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人们的意识也随之改变。仅仅是在10年前,人们还认为厨房是女人们的专属空间,而如今已不再如此。同时,现今的年轻人用“jubang”一词取代了“bueok”1) 。大概是后者总令人莫名联想到落后与陈旧。
在过去100年间,韩国的厨房不断向着现代化发展。厨房是女人生活的缩影,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下过去百年间厨房空间结构的变化。变化的原动力来自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商业主义。简单说来,科学主义带来的功能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大大简化了女人的厨房工作。然而,仔细审视这一过程,会发现这绝非易事。既要等待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又要对房屋的结构进行改造。
20世纪50年代后期,城市中虽然开始普遍铺设自来水管道,但将自来水引入厨房大约又等了30年。同时,现代式厨房的必备要素之一燃料问题也不易解决。即便是在20世纪70年代,城市中也依旧在使用蜂窝煤。普通家庭中取暖和烹饪两套热力系统最终分开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
细细考察厨房的现代化过程,我们可以感知到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和朴炅重家宅的长房长媳们及云岩家的一样的诸多女性们积极求变的坚韧意志。她们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一步步寻求改善,尽管有所局限,却没有放弃改变日常生活的梦想。这一过程也正是她们追求便利与合理,并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努力的过程。而我也很想将这一点告诉我的女儿们。(南燕译)
女主人的用心决定了房屋的整洁
——采访朴炅重家宅长房长媳姜定淑女士
今年初夏,笔者探访了著名的朝鲜王朝后期儒生古宅朴 炅重家宅。那日,家宅院中一角素白如盖的绿茶花尽皆落 下,树叶愈发青翠。笔者驻足院中,不禁为这韩屋之美和将 古宅维持得如此整洁的女主人的持家才能而赞叹。此时,朴 家第十五代长房长孙朴炅重先生和长房长媳姜定淑女士热情 地接待了笔者。
朴炅重家宅女主人姜定 淑女士正在正房西侧新建 造的立式厨房里做饭。
咸翰姬: 贵宅虽然面积大,年岁久,却非常整洁。特别想请教您是如何守护这座大宅,又是如何操持这么大一个家的。
姜定淑:我婆婆七年前去世了,她生前非常辛苦。因为我开了一家幼儿园,所以家里的事情很多都是婆婆在操持,帮了我这个儿 媳妇很多忙。
咸:虽然您都把功劳归到了婆婆身上,但是在婆家的生活还是挺不容易的吧?
姜: 我嫁过来的时候婆家的祖母已经去世了,家里还有祖父、公公、婆婆、小叔子们一大家人。婆婆没有女儿,只生了六个儿 子。而且祖父还健在,所以往来的客人也不少。我嫁过来没多久 就是正月初五祭祀五世祖的日子。所以我也算是一过门就开始操 办祭祀了。直到现在,每年也要举办20多次祭祀,酷暑天也不 例外。昨晚刚刚办完高祖的祭祀,过不了多久,7月22号又是祖 父的祭祀,8月还有公公和婆婆的祭祀。
咸: 我知道自古以来长房长媳最看重的就是“奉祭祀接宾客”了。在这么大的家族里,操持这些事情一定十分辛苦。但刚刚 听您将40多年来的故事娓娓道来,就像在说昨天发生的事似 的,如此平静,真令人敬佩。您家要办这么多祭祀,那一定需 要间大厨房吧。
姜: 我嫁进来的时候用的也还是原来就有的那间厨房。用吊桶打井水用。我们家的下水道和别家的不同,是直接装在厨房里面 的,所以还算方便,排水也很畅通。炉灶现在偶尔也会用。有大 事儿的时候,比如举办大宴席、操办祭祀和炖牛腿骨或者熬酱油 等,都还在那边做。平日里每天做饭油烟重,就不在那边做了。
咸: 是出于什么契机建了现代式厨房呢?
姜:用炉灶生火做饭这些事情都要在厨房里完成,以前的厨房做起来太费劲,所以就在厢房里建了一个立式厨房。大概是20年 前吧。
想到这个家族中女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不禁对韩屋之美产 生了新的思考。或许,我们不应该仅仅称赞这些韩屋为前人建 造的杰出建筑,相反,更应该称赞的是始终坚守着这颇为不便 的老屋子的女人们的忍耐、牺牲和创新精神。能够将房屋收拾 得如此干净整洁,品味优雅,令观者动容,这分明都源自女主 人的用心和巧手。
咸翰姬全北大学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系教授
安洪范摄影